[实用新型]伞形修补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58121.1 | 申请日: | 2012-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506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平 |
主分类号: | A61B17/00 | 分类号: | 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118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伞形 修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修补件,尤其是一种伞形修补件,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修补成人直、斜疝内口的修补片有两种,一种是不会与周围组织发生黏连的平面补片,使用时需要使用钛金属钉将其补于腹膜上,容易钉到腹膜下的血管和神经,而引起出血和疼痛。另一种是会引起周围组织粘连的补片,使用时必须分离疝内口周围的腹膜后,再将补片置于腹膜下进行缝合,同样会伤及血管和神经,引起出血和疼痛,且操作复杂。两种补片使用时均需要在腹壁开三个孔,极不方便。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损伤血管及神经,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伞形修补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这样一种伞形修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横交叉固定的骨架,分别设于骨架上表面的面层和下表面的内层,设于内层中部的折叠锥体,该折叠锥体大端与内层中部相连,小端向下,并与引绳相连,以便骨架自然撑开后,通过引绳移至疝囊内,并使折叠锥体置于疝囊内,填堵住疝囊,再通过伞面把直、斜疝三角区域覆盖,从而完成疝修补。
所述骨架为至少两根弹性条,如不锈钢条或塑料条交叉固定而成,以方便撑开或收缩及防止伞面卷缩。
所述折叠锥体为一聚丙烯圆片,其圆片周边间隔设定位点,通过各定位点的固定,使圆片周边收拢而形成折叠锥体,折叠锥体的收拢端固定在对应的内层中部,锥体小端向下延伸,并与引绳相连,以方便移动,并可方便地将折叠锥体送入疝囊而完成封堵。
所述面层为膨体聚四氟乙烯片,其纤维长度小于3μm,能防止腹腔内黏连。
所述内层为聚丙烯片,能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所述面层、内层及骨架,可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以适应直、斜疝三角区域大小要求。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采用上述方案,可形成收缩的伞体,使用时在弹性不锈钢条或塑料条的弹性作用下,自然撑开,通过引绳牵引至疝内口位置,并使折叠锥体置于疝囊内,再通过伞面把直、斜疝三角区域覆盖,从而方便地完成疝修补,加上内层紧粘于被修补的疝内口周围,并能与该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面层则不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从而使修补件牢固地固定在疝内口周围,其操作方便又简单,更重要的是不会伤及周围血管及神经,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能,实为一理想的医用修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收缩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撑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伞形修补件,包括纵、横交叉固定的骨架1,该骨架1为三根弹性不锈钢条交叉固定而成,分别设于骨架1上表面的面层2和下表面的内层3,面层2为膨体聚四氟乙烯片,其纤维长度小于3μm,能防止腹腔内黏连;内层3为聚丙烯片,能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内层3中部设有折叠锥体4,该折叠锥体4为一聚丙烯圆片,其圆片周边间隔设定位点,通过各定位点的固定,使圆片周边收拢而形成折叠锥体4,折叠锥体4的收拢端固定在对应的内层3中部,锥体4小端向下延伸,并与引绳5相连,所述面层2、内层3及骨架1,均可根据需要进行修剪,适应被修补的疝内口大小要求,如图1、图2、图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平,未经甘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581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括压电聚合物的压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过滤膜清洗方法及膜过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