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伸缩式底部导流板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26401.4 | 申请日: | 2012-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7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敏杰;胡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2 | 分类号: | B62D35/02;B60K11/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杨楷 |
地址: | 201203 中国上海市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伸缩 底部 导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导流板,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发动机舱底部的可伸缩式底部导流板。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发动机的高速运转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大多要靠汽车发动机舱内的散热系统利用气流特别是车辆快速行驶时的强气流来散发。因此,为了使气流能够更顺畅地流过发动机舱从而更好地散热,过去很长时间里大多数汽车包括很多轿车的发动机舱底部都采用敞开式设计。然而,随着由快速/高速公路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现在道路上汽车的行驶速度与多年前相比已有极大的提高。当汽车快速行驶时,气流流过其发动机舱的速度会更快,强度也更强,散热效果也相应提高。此时如果发动机舱底部仍采用敞开式,不但无益于发动机舱内气流的流动和散热,反而会因靠近路面的气流在发动机舱底部形成涡流或扰流,导致汽车的风阻系数上升,并对汽车行驶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一些汽车的发动机舱底部加装了导流板,以期降低车辆快速行驶时的风阻系数。例如第201120278602.5号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一种汽车底部导流板,该导流板采用GMT材料一次模压成型,安装在汽车的发动机舱底部,可以起到几方面的作用:(1)保护汽车发动机等零部件;(2)起到隔音作用;(3)扰乱和减少进入汽车底部的气流,减少高速行驶时气流对汽车产生的升力;(4)减轻车身前底部的空气涡流,降低空气阻力。然而,在汽车低速行驶时,此类底部导流板封住了发动机舱底部,将会阻碍发动机的散热,从而导致发动机舱内温度过高,影响车辆性能和寿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底部导流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的可伸缩式底部导流板,解决汽车底部安装导流板不利于散热而不安装导流板又不利于降低风阻的问题,从而在汽车快速行驶时展开底部导流板而降低风阻,并在汽车低速行驶时收回底部导流板而改善发动机舱的气流流动和散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伸缩式底部导流板,包括一个导流板框架和设置在导流板框架上的柔性导流板以及控制电机,其中导流板框架包括有框架前梁、与前梁相对的框架后梁以及位于前、后梁之间的一对框架侧梁,且在框架侧梁的相对内侧分别开设有导轨槽,柔性导流板以可卷曲方式设置在框架后梁上,柔性导流板两侧边缘分别安装定位在框架侧梁内侧的导轨槽中,控制电机通过伸展带与柔性导流板相连接并带动柔性导流板沿框架侧梁的导轨槽滑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控制电机设置在框架前梁的中部。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邻近于控制电机处进一步设置有一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该控制电机电性连接,用以控制该电机的转动和停止。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伸展带一端连接于柔性导流板,另一端连接于控制电机,当控制电机转动时,通过伸展带拉动柔性导流板使其从框架后梁向框架前梁方向滑动展开。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柔性导流板的中部上还设置有弹性收缩带,弹性收缩带一端连接在框架后梁,另一端跨越该柔性导流板被固定在柔性导流板的前端,当控制电机停止转动时,柔性导流板在弹性收缩带的作用下被拉回到框架后梁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底部导流板为可伸缩构造,在车速超过一定值时导流板展开,使汽车引擎舱底部呈关闭状态,从而扰乱和减少进入汽车底部的气流,减少高速行驶时气流对汽车产生的升力,同时减轻车身前底部的空气涡流,降低空气阻力。而在车速低于一定值时导流板收回,使得汽车引擎舱底部呈开放状态,从而增强引擎舱内的气流流动,提高发动机散热效率,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从而提高车辆性能和增加发动机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底部导流板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号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26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