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蓄电池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7041.1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35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武胜军;李春雨;刘安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4 | 分类号: | B60R16/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蓄电池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蓄电池托盘。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蓄电池托盘基本上是钢板冲压成型,蓄电池大部分采用由托盘、压板、两根拉杆和螺母形成的“捆绑式”固定。这些零部件基本是金属零件,重量相对较重,而且冲压成型需要拉延、冲孔、修边定形等多步骤完成,此外,多个部件也会降低装配效率。因此,高强度和轻量化的零部件以及高效的成型、装配和维修成为了本领域亟待实现的期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托盘,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装配效率低下、零部件重量大、制造工艺复杂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蓄电池托盘,其包括:托盘本体,呈长方形的板状结构,与蓄电池底部轮廓一致;限位侧壁,设于所述托盘本体上表面的周缘,用于限定蓄电池位置;固定压条,设于所述位于托盘本体第一侧的所述限位侧壁的内表面,用于压住蓄电池第一侧底部的裙边;其中,所述托盘本体上设有多个螺栓安装孔,所述多个螺栓安装孔用于容纳螺栓以将所述托盘本体固定于汽车纵梁,且所述托盘本体、限位侧壁和固定压条的材质为塑料。
其中,所述托盘本体、限位侧壁和固定压条的材质为塑料。
其中,所述托盘本体、限位侧壁和固定压条为一体注塑成型。
其中,所述限位侧壁的上端向外延伸有外翻边。
其中,所述托盘本体的下表面设有多根加强筋。
其中,所述多根加强筋呈井字形分布。
其中,所述托盘本体的第二侧向外延伸形成两个空气滤清器安装支架。
其中,所述托盘本体的厚度为3mm,所述限位侧壁的高度为20-25mm,所述螺栓安装孔周围的厚度为4mm。
其中,所述外翻边的宽度为2mm。
其中,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为5mm,相邻的所述加强筋之间的距离为52mm。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采用塑料材料注塑成型,刚性高、重量轻、易成型,与常见的冲压成型的钢质蓄电池托盘相比,重量减轻50%左右,同时可以减少成型步骤,方便成型、装配、维修,此外还可以降低蓄电池振动噪音并减少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托盘本体;
2:限位侧壁;
3:固定压条;
4:加强筋;
5:外翻边;
6:螺栓安装孔;
7:空气滤清器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质量重、工艺复杂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刚性高、重量轻、易成型的汽车蓄电池托盘。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托盘本体1、限位侧壁2、固定压条3、加强筋4、外翻边5、螺栓安装孔6、空气滤清器安装支架7。其中,所述托盘本体1呈长方形的板状结构,与待固定的蓄电池底部轮廓一致。所述限位侧壁2设于托盘本体1的上表面的周缘,用于限定蓄电池位置。所述固定压条3设于位于托盘本体1的第一侧的限位侧壁2的内表面,用于压住蓄电池第一侧底部的裙边。托盘本体1、限位侧壁2、固定压条3的材质均为塑料材质,优选为40%长玻纤增强聚丙烯塑料材质,且三者为一体注塑成型,强度高,相应地,安装孔、线束孔、漏液孔和螺栓嵌件等也一次成型。托盘本体1上设有多个螺栓安装孔6,例如三个,多个螺栓安装孔6用于容纳螺栓以将托盘本体1固定于汽车纵梁。
应用时,所述托盘本体1通过螺栓(未示出)整体安装在车身纵梁上,托盘本体1通过四周的限位侧壁2对蓄电池进行初步限位,通过固定压条3压住蓄电池底部单侧的裙边,再通过钢质活动压板压住蓄电池底部对侧裙边,并使用螺母固定活动压板,最终将蓄电池与托盘本体1固定成一体。
所述限位侧壁2的上端向外延伸有外翻边5,所述外翻边5宽度优选为2mm,其可以提高限位侧壁2的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70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发动机的可变气门升程驱动装置的致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铜纳米线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