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2043.1 | 申请日: | 2012-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186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黄哲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武晨燕;张颖玲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涡流 产生 单元 液冷式 热交换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冷却系统,尤指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且为解决电子发热组件在高效能上所带来的热量等散热问题,以往的散热器从通过空气的自然对流,到运用散热风扇、甚至通过如热管(Heat pipe)等高热传导组件,至液冷式的散热系统等。
传统液冷式散热系统是通过与发热组件接触的热交换模块对其进行冷却。其中主要是利用冷却液注入该热交换模块内,以吸收发热组件产生的热后,再带离至该热交换模块外进行散热;然而,在目前技术的考虑上,仍以如何增加冷却液停留于热交换模块内的时间作为改良目标,故传统的热交模块内多会设计弯曲复杂的流道,借以令冷却液需通过较长的流道来增加其停留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增加流道长度,仍然有其硬件尺寸上的限制,故并不能有效解决此问题而有待提出其它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其主要使冷却液能够在热交换模块内产生涡流,进而能够增加冷却液停滞于其内的时间,以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进而能增进散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用以供冷却液注入,包括内呈中空状的壳体、设于壳体内的冷却结构、以及两个以上位于该冷却结构内的涡流产生单元;其中,壳体设有与其内相通的入口与出口,冷却液由入口通过壳体内而至出口间定义流动方向,冷却结构通过所述流动方向而界于入口与出口之间,以供冷却液顺着流动方向通过冷却结构,而所述涡流产生单元间隔排列于流动方向通过的横截位置上;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结构,以通过所述涡流产生单元而产生涡流。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含上盖与底座,所述冷却结构位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上盖一侧供所述入口设置,所述上盖顶面供所述出口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内进一步设置内隔板,该内隔板叠置于所述底座上,且该内隔板底面形成有流体通道,所述冷却结构即位于该流体通道内,所述涡流产生单元设于该内隔板底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内隔板对应所述入口处设有衔接口,该衔接口连通于所述流体通道一侧,所述流体通道另一侧形成有转折口,该转折口连通至所述内隔板顶面,以于所述内隔板顶面形成延伸通道,并于该延伸通道末端形成通孔,以连通至所述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上形成有横切所述流体通道的凹陷区,所述凹陷区恰与所述涡流产生单元对应,以供所述涡流产生单元位于所述凹陷区内。
进一步地,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上都突设有接管。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结构由两个以上鳍片竖立间隔排列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涡流产生单元后侧进一步设有两个以上扰流单元,任一所述涡流产生单元对应两个所述扰流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单元呈锥状,各所述涡流产生单元呈柱状。
进一步地,各所述涡流产生单元由两个间隔对称的锥状物构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涡流产生单元的液冷式热交换模块能够使冷却液在热交换模块内产生涡流,进而能够增加冷却液停滞于其内的时间,以有效运用冷却液的冷却效果,进而能增进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液冷散热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部构造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5-5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内部构造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沿图6中7-7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内部构造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热交换模块1 壳体10
冷却结构11 凹陷区110
鳍片111 涡流产生单元12
扰流单元120 锥状物121
上盖13 入口130
出口131 接管132
底座14 内隔板15
流体通道150 衔接口151
转折口152 延伸通道153
通孔154 液冷散热系统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20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