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细粒煤选前干法分级的喷射式脱粉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80237.8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5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闵凡飞;张爱菊;吴东方;苏壮飞;代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7B9/02 | 分类号: | B07B9/02;B07B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细粒 煤选前干法 分级 喷射式 脱粉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炭洗选前脱粉分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细粒煤选前干法分级的喷射式脱粉机。
背景技术
我国动力煤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我国动力煤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地域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煤炭的“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煤炭运销结构,而我国在煤炭运输上却存在运力上的不足,随着我国大型坑口电站的建设和发展,改输煤为输电已然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中粉煤含量大大增加,粒径小于13mm的末煤含量有时高达70%~80%,且煤种多为低变质烟煤(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我国低变质烟煤的煤质最大特点是低灰、低硫者居多,原煤平均灰分可达到15%以下,因此如果能够直接分离作为坑口电厂发电用煤,将极大地节省运力以缓解运力不足问题,同时间接提高块煤的入选比例。
如果采用湿法对这些细粒煤进行入选,则不但煤泥回收系统复杂、回收率低,而且投资大,生产费用高,在浪费资源的同时还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对于干法选煤,尽管取得一定的成效,如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和FX型、FGX型干选机等的应用,也符合干旱少水的西部、北部地区煤炭洗选环境,但干法选煤分选的有效下限粒度为6mm,且实际生产中使用的分级筛对6mm及以下粒度级的筛分分级仍经常出现筛孔堵塞问题,且煤种适应性差,保证不了分级效率。而坑口电厂用循环流化床锅炉要求入料粒度小于8mm,因此如何实现6mm粒度级的筛分,以满足全粒级干法的分级、分选要求和确保循环流化床炉发电用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细粒煤选前干法分级的喷射式脱粉机,本脱粉机能够实现分级粒度从0~13mm根据需求任意的调控,从而也就实现了6mm粒度级的筛分,满足了全粒级干法的分级、分选要求和确保了循环流化床炉发电用煤,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级和干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细粒煤选前干法分级的喷射式脱粉机,其包括如下组成部分:
一次分级区,一次分级区包括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分级仓,第一分级仓上设置有给料槽、除尘口和交叉气流喷射分级机构,所述给料槽和除尘口分设在第一分级仓的两侧,第一分级仓的下侧设置有第一粗物料排放管、过渡段物料排放管和第一细物料排放管,所述第一粗物料排放管、过渡段物料排放管和第一细物料排放管的收集排放口均朝上设置以便于收集一次分级后的物料;所述第一粗物料排放管和第一细物料排放管的排料口均伸出在第一分级仓的外侧,所述过渡段物料排放管的排料口与二次分级区的进料口相连通;
二次分级区,二次分级区中设有风力旋转驱动分级机构,风力旋转驱动分级机构的进料口与过渡段物料排放管的排料口相连通,所述风力旋转驱动分级机构的下侧设置有二次细颗粒物料落料区和二次粗颗粒物料落料区。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进一步实现:
优选的,所述交叉气流喷射分级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分级仓一侧的水平气流喷射管和设置在第一分级仓上侧的下吹气流喷射管,所述给料槽与水平气流喷射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粗物料排放管、过渡段物料排放管和第一细物料排放管自靠近水平气流喷射管一侧向远离水平气流喷射管一侧依次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粗物料排放管、过渡段物料排放管和第一细物料排放管的收集排放口均呈横向布设在水平气流喷射管喷出气流的前侧。
优选的,所述水平气流喷射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有便于气流和物料均匀分布的气流分布器;下吹气流喷射管的送风口横向布设在水平气流喷射管喷出气流的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下吹气流喷射管沿水平气流喷射管喷出气流的前进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
更进一步的,所述下吹气流喷射管与第一分级仓为活动连接;或者下吹气流喷射管的管口朝向角度可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粗物料排放管的收集排放口和过渡段物料排放管的收集排放口、过渡段物料排放管的收集排放口和第一细物料排放管的收集排放口之间均设置有隔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与第一分级仓为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802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