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扭矩超载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8000.1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517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孙鹏;李东明;董斌;俞世康;马正军;栾永军;何彬;荀柏秋;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D43/21 | 分类号: | F16D43/21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杨立超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扭矩 超载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矩超载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联轴器的品种很多,但大多数联轴器只能传递一定的扭矩,过大扭矩时不能对联轴器进行过载保护。例如燃气轮机与发电机组之间扭矩传递时因承受过大扭矩导致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轴系损坏。
综上,现有的联轴器在燃气轮机与发电机组之间扭矩传递时因承受过大扭矩导致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轴系损坏,即联轴器在传递额定扭矩的同时无法保证轴系免受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燃气轮机与发电机组之间因承受过大扭矩导致燃气轮机发电机组轴系损坏的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扭矩超载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从动法兰、固定法兰、两个推力盘、两个平面弹簧圈、两个支撑盘、多个主动摩擦盘和多个从动盘,从动法兰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一外套齿,内壳体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内壳体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一内套齿,内壳体套装在从动法兰的阀体上且二者相互啮合,内壳体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二外套齿,多个主动摩擦盘和多个从动盘均套装在内壳体的外壁上,相邻两个主动摩擦盘之间设置有一个从动盘,每个从动盘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二内套齿,内壳体与每个从动盘相互啮合,内壳体的两端部各套装有一个推力盘,每个推力盘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三内套齿,内壳体与每个推力盘相互啮合,外壳体通过两个支撑盘套装在内壳体上,从动法兰一侧的支撑盘与外壳体通过固定法兰固定连接,两个推力盘、两个平面弹簧圈、多个主动摩擦盘和多个从动盘均位于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位于同一端的推力盘和支撑盘之间设置有一个平面弹簧圈,每个主动摩擦盘的外环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三外套齿,外壳体的内环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均布加工有多个第四内套齿,多个主动摩擦盘均与外壳体相互啮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属于采用摩擦性无损预保护联轴器,联轴器预设定了一定的最大极限力矩,在传输的扭矩超过承载设定极限力矩时,联轴器摩擦片之间发生滑 动,在动力不断开的情况下只传递额定扭矩,因而既有效保护了发动机动力涡轮和发电机传动装置,又确保了轴系传递了额定扭矩;
本实用新型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的额定转速3000转/分时的额定传送功率可达到25MW,额定转速3000转/分时的最大传送功率为44MW,最大转速为3600转/分时最大传送扭矩为15-1×104Nm;本实用新型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实现了大功率、大扭矩传递,承受过大扭矩冲击的同时可以保护机械超负荷运转时的安全,避免设备损坏与停机损失,传递效率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的主剖视图(半剖),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二的角度标尺示意图,图4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主动摩擦盘2的主剖视图(半剖),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从动盘3的主剖视图(半剖),图6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推力盘4的主剖视图(半剖)。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扭矩超载保护装置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6、从动法兰9、固定法兰12、两个推力盘4、两个平面弹簧圈5、两个支撑盘8、多个主动摩擦盘2和多个从动盘3,从动法兰9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一外套齿9-1,内壳体6的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内壳体6的内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一内套齿6-1,内壳体6套装在从动法兰9的阀体上且二者相互啮合,内壳体6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二外套齿6-2,多个主动摩擦盘2和多个从动盘3均套装在内壳体6的外壁上,相邻两个主动摩擦盘2之间设置有一个从动盘3,每个从动盘3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二内套齿3-1,内壳体6与每个从动盘3相互啮合,内壳体6的两端部各套装有一个推力盘4,每个推力盘4上沿圆周方向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三内套齿4-1,内壳体6与每个推力盘4相互啮合,外壳体1通过两个支撑盘8套装在内壳体6上,从动法兰9一侧的支撑盘8与外壳体1通过固定法兰12固定连接,两个推力盘4、两个平面弹簧圈5、多个主动摩擦盘2和多个从动盘3均位于外壳体1和内壳体6之间,位于同一端的推力盘4和支撑盘8之间设置有一个平面弹簧圈5,每个主动摩擦盘2的外环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均布加工有多个第三外套齿2-1,外壳体1的内环面上沿圆周方向上均布加工有多个第四内套齿1-1,多个主动摩擦盘2均与外壳体1相互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80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