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双向通信功能的电能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25722.5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03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周良璋;赵小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2/06 | 分类号: | G01R22/06;H04B3/5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韩小燕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向通信 功能 电能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能表,特别是一种具有双向通信功能的电能表。主要适用于电力线载波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远程抄表系统的推广,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成为电能表到抄表集中器之间实现数据通信的最有效、低成本的首先,并得到广泛使用。
目前普遍结构都是集中器放置在变压器附近,电表安装在居民用户附近,集中器和电表都是直接接在低压电力线上面,并且只要变压器输出电压,集中器和电表都一直处于上电状态,这种情况下集中器和电能表就可以通过电力线来传送数据,实现电力线载波通信,这种通信一般称之为上行载波通信。
在此基础上我公司开发一种安放在家庭内部的设备CIU(Control Interface Unit),该设备同样是采用电力线通信,如图1所示,用户把CIU连接在家庭内部电源插座上,就可以通过电力线和电能表进行数据交互,用户在家就可以进行自家电能表用电量的查询以及给电表充值等操作。在预付费电能表继电器闭合的时候,电表既可以和集中器进行载波通信又可以和CIU进行载波通信,但是当电能表欠费导致继电器断开后,CIU通过电池可以继续和表进行通信,集中器与表通信的时候,由于继电器的断开不能构成完整的信号回路,造成两者通信不成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具有双向通信功能的电能表,以解决继电器断开导致集中器与电表无法通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双向通信功能的电能表,包括载波模块,以及分别与外部火线L和零线N电连接的火线连接线和零线连接线,其中火线连接线上设有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耦合电路Ⅰ和耦合电路Ⅱ,各耦合电路一端与载波模块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火线连接线和零线连接线电连接,且两个耦合电路与火线连接线的连接点分别位于继电器的两端。
所述耦合电路Ⅰ包括一耦合线圈T1,该耦合线圈中的一个线圈N3串联电容C7后,与电阻R4并接于火线连接线和零线连接线之间,另一个线圈N4一端接载波模块的接地端,另一端接载波模块的载波传输电路。
所述耦合电路Ⅱ包括一耦合线圈T2,该耦合线圈中的一个线圈N1串联电容C6后,与电阻R3并接于继电器后继和零线连接线之间,另一个线圈N2一端接载波模块的接地端,另一端接载波模块的载波传输电路。
所述载波传输电路包括载波发送电路和载波接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电能表的载波模块通过两个耦合电路与电力线(火线连接线和零线连接线)连接,且两个耦合电路与火线连接线的连接点分别位于继电器的两端,使得集中器与电表以及电表与CIU之间始终构成完整的信号回路,而不受继电器状态的影响,彻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继电器断开而导致集中器与电表无法通信的问题,保证了整个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的应用示意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际应用中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4是图3中耦合电路Ⅰ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图3中耦合电路Ⅱ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在现有电能表8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需保证能够适应低压配电网开放式的网络结构,及其复杂多样的网络特性,在保证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提供高效的耦合效果,同时克服不利的电网网络特性及电力线信道特性;其次,要满足工作衰减的要求,主要包括固有衰减和附加衰减;再次,需达到简易、经济,便于现场安装使用的要求。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载波模块1、火线连接线2、零线连接线3、耦合电路Ⅰ5和耦合电路Ⅱ6,其中火线连接线2上设有继电器4,并与外部电力线的火线L电连接,零线连接线3与外部电力线的零线N电连接,各耦合电路一端与载波模块1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火线连接线2和零线连接线3电连接,以实现载波模块1与电力线的耦合连接,且两个耦合电路与火线连接线2的连接点分别位于继电器4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257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危险品运输监控的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点接触型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