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排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10601.3 | 申请日: | 2012-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9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旭;冉仕兵;周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00 | 分类号: | F04D2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刘粉宝 |
地址: | 2019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泵密封腔内气体的自动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泵的排气方法通常是在泵的密封腔上端设置排放口,在平时不使用时就用管堵堵上,需要使用时,在泵前人工排气。
参见图2,其所示为采用标准管件组合的排气系统,图3所示为常见的带截止阀的排气系统,图4所示为不带截止阀的排气系统,这些排气系统由于其结构特点无法应用于小泵。
对于小泵,由于其空间受限,即使小规格管件组成的排气管路也无法安装,所以导致那些小泵内产生的气体不能很好的排放,容易在泵的密封腔内积聚气体,从而造成机械密封的干摩擦,进而密封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小泵内产生的气体不能很好的排放,从而导致密封失效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自动排气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排气装置,包括排气管、截止阀和自动排气阀,所述自动排气装置还包括双螺口弯头、双螺口管箍、接头,所述双螺口弯头的一端与泵的密封腔连接,双螺口弯头的另一端通过双螺口管箍与排气管的一端相接,所述截止阀设置在排气管上,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通过接头与自动排气阀相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例中,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连接泵体和排气管。
进一步的,所述截止阀处于常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小泵也能很好地实现自动排气,且其结构简单、安装操作方便。
同时,本实用新型也适合其他类似设备的自动排气。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采用标准管件组合的排气系统示意图;
图3为常见的带截止阀的排气系统示意图;
图4为不带截止阀的排气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能够适合小型泵1的密封腔气体自动排出的自动排气装置,该装置包括双螺口弯头2、双螺口管箍3、排气管4、截止阀5、接头6、自动排气阀7和支架8。
其中,双螺口弯头2,采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弯制,这样可以减小空间尺寸,适合和小泵1连接,其一端与泵1的密封腔连通,另一端通过双螺口管箍3与排气管4连通。这样,泵1密封腔内的气体通过双螺口弯头2排放到排气管4内。
双螺口管箍3,是与双螺口弯头2相配合的,其是起到一个连接作用,排气管4可以通过其与双螺口弯头2活动连接,这样就可以方便排气管4的拆卸,当排气管4损坏时,可以进行很方便的更换,既便捷又节约了成本。
同时,其又可以实现双螺口弯头2独立,使得双螺口弯头2可以通过密封腔与泵1一起组装,这样可以使排气装置与泵1的密封腔可拆卸的组装,当不需要排气时,可以将排气装置拆卸下来,减少排气装置的使用磨损,也方便了泵的使用。
截止阀5,其处于常开状态,是用于检修或更换排气阀7,其具体设置在排气管4上。
接头6,设置在排气管4的顶端,排气管4可以通过其与自动排气阀7活动连接,其可以实现与不同接口型式的自动排气阀7连接,这样可以使得人们在使用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自动排气阀7,比如在常温常压时,可以选择常温常压型的自动排气阀7;高温常压时,可以选择高温常压型的自动排气阀7;高温高压时,可以选择高温高压型的自动排气阀7,这样使得排气装置在使用时总是处于一个最好的状态,更有利于气体的排放。
另外,由于本装置的接头6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自动排气阀7,所以本装置不但适合小泵1的自动排气,也适合其他类似设备的自动排气。
自动排气阀7,其材质可以采用黄铜或不锈钢,浮球可以采用塑料或不锈钢,这样防止排气阀7生锈,影响排气。
另外,还可以在自动排气阀7上加装一个可拆卸的管子,当产生有毒气体时,可以装上管子,通过管子将有毒气体排放到指定的地点,这样可以保护环境和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由于泵1的密封腔的承受力非常小,为了防止排气装置在与泵1连接时,压坏密封腔,导致气体泄漏,在排气装置上设置了一固定架8,其水平设置于排气管4和泵1之间,排气装置通过其固定在泵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106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