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胎接头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95327.7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46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应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鑫科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23/24 | 分类号: | B29D23/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9 | 代理人: | 赖开慧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胎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胎制造及生产设备,尤其是一种内胎接头机。
背景技术
传统机动车辆内胎接头工作方式为人工、压滚手工操作,胎筒接头温度、压力、时间不易控制,仅凭借操作者的直观感觉,易造成接头不牢、接头开裂、接头粘合强度低,生产效率及合格率低。针对上述不足内胎接头机顺势出现,而内胎接头及时一种将充气内胎胎胚对接成半成品,供硫化用的专用设备。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120137621.6中公开一种机动车辆内胎启动接头装置,该装置中左右立柱设置在左右定位柱的托架顶端,液压下压机构装置在左右立柱上,缓冲板设置在工作台上中部,左右移动版装置在缓冲板内中部,内胎置于缓冲板上,且和左右定位滚轮活动链接,电刀设置在左右移动板中部,控制机构装置在工作台上。上述装置结构复杂,不易操作,且容易产生压伤等工伤情况的出现,同时该装置生产效率较低。
由此,本发明人考虑对现有的内胎接头机进行改进,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安全系数高、生产效率较高的内胎接头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内胎接头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架、工作台、设于工作台上的气压裁机构及设于工作台一侧并与气压裁切机构位置相配合的接头机构,其中:
机架,其为支撑工作台、气压裁切机构及接头机构的装置;
工作台,其为固定于机架之上并承载气压裁切机构的装置,该工作台向外延伸有一滑动导轨;
气压裁切机构,其包括成对设置并通过导柱及定位柱连接并实现下压动作的梁板、设置两梁板之间的刀座及可伸缩式的刀毡;
接头机构,其包括与滑动导轨配合使用并成对设置的滑动导座、设置于两滑动导座相对一侧并成对设置的模具。
进一步,所述梁板上安装有气缸。
进一步,所述刀座两侧均安装有刀具,该刀座中设有加热管。
进一步,所述刀毡套接有一排屑管,且该排屑管设置于工作台后部。
进一步,所述机架一侧设有控制柜,该控制柜内主要包括单片机及相关控制电路,且该控制柜上具有一触摸式控制屏幕,所述机架一侧设有具有若干控制按钮的控制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本新型主要包括气压裁切机构及接头机构,气压裁切机构实现对内胎的裁切动作并为下一步对接做准备,而接头机构实现对裁切后的内胎进行对接的动作,并利用内胎本身具有粘度的特性再加上对两段内胎施的挤压力,使得内胎对接质量高。本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并加设了以单片机及相关控制电路为主的控制柜和具有控制按钮的控制板,可根据加具体要求实现智能化控制,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化作业,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工伤情况的出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及图2所示,内胎接头机包括机架1、工作台2、设于工作台2上的气压裁切机构3及设于工作台2一侧并与气压裁切机构3位置相配合的接头机构4。
机架1上设置有工作台2,该机架1为支撑工作台2、气压裁切机构及接头机构的装置;而所述工作台2上端固定有气压裁切机构的装置,该工作台向外延伸有一滑动导轨21。
气压裁切机构3包括成对设置并通过导柱31及定位柱32连接并实现下压动作的梁板33、设置两梁板33之间的刀座34及可伸缩式的刀毡35。所述梁板33上安装有气缸36,所述刀座34两侧均安装有刀具37,该刀座34中设有加热管38,所述刀毡35套接有一排屑管39,且该排屑管39设置于工作台2后部。所述设于刀座34内的加热管38在内胎接头机动作之前将固定于两侧的刀具37加热,且加热范围是范围是220℃±5℃,所述刀座34通过固定于工作2台上的导轴310令刀座34及固定于刀座34上的刀具37实现上下运动,刀毡35伸出至与刀座34想对应的位置,刀座34向下运动将置于刀毡35上将待裁切的内胎进行裁切,其裁切产生的内胎屑吹至排屑管39排出,而后刀座34上升、刀毡35退回到工作台2后部。上述导轴310上部具有螺纹段,该螺纹段上连接有一刀座挡板311,该刀座挡板311通过固定于导轴310顶端的手轮312调整在刀座34上端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鑫科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鑫科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9532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框架式油压机
- 下一篇:一种多方向行位脱螺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