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88273.1 | 申请日: | 201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7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孙二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纵梁吸能段 前纵梁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若碰到障碍物,汽车瞬时的加速度变化及冲量非常大,如果车身的结构设计不理想,车身前部不能很到的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车身则会被严重损坏,造成人员伤亡。为了吸收碰撞的冲击能量,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车身的结构设计并不是越牢固越好,车身前后部分结构具有适当的柔性,以使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对乘员舱的冲击,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
请参考图1,为解决上述问题,将机身前纵梁总成的前段设计成相对易撞毁变形的前纵梁吸能段11,以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现有的前纵梁吸能段11的第一端与加强横梁20之间通过螺丝直接连接两者的通孔,前纵梁吸能段11的第二端与前纵梁本体12之间直接通过螺丝连接两者的通孔。然而由于前纵梁吸能段11本身易变形,直接通过螺丝与加强横梁20连接并不牢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加强横梁可靠连接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用于解决现有的前纵梁吸能段由于本身易变形而与加强横梁的连接不牢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纵梁吸能段,安装于汽车的前纵梁本体与加强横梁之间,所述前纵梁吸能段包括:吸能筒,所述吸能筒为筒状体,内部具有腔体,所述吸能筒的一端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第 一通孔;安装螺母块,所述安装螺母块的轮廓与所述吸能筒的腔体相配合,所述安装螺母块上对应所述吸能筒的第一通孔设置有若干螺孔;及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夹持板、第二夹持板及连接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持板与第二夹持板相对平行设置且相对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每一第二通孔与所述吸能筒的第一通孔对应。
优选地,所述吸能筒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L型,所述吸能筒的截面顶部的宽度大于截面底部的宽度。
优选地,所述吸能筒的材料为铝材。
优选地,所述吸能筒的内部设有若干加强板,所述若干加强板将所述吸能筒的截面分为若干子区域。
优选地,所述安装螺母块的形状为“工”字形,所述若干螺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螺母块的四个突出部分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前纵梁总成,具有上述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本体,所述前纵梁本体与所述前纵梁吸能段远离所述安装螺母块的一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吸能筒远离所述安装螺母块的一端的顶壁及底壁具有凹陷部分,所述凹陷部分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前纵梁吸能段还具有上夹持件及下夹持件,所述上夹持件及下夹持件对应所述吸能筒顶壁及底壁的第三通孔设置有第四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前纵梁吸能段及前纵梁总成通过将安装螺母块嵌入吸能筒一端的腔体中,安装支架包覆住吸能筒及安装螺母块,通过螺丝穿过加强横梁、安装支架及吸能筒,并与安装螺母块的螺孔旋紧,从而提高了前纵梁吸能段与加强横梁之间的连接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前纵梁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前纵梁吸能段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吸能筒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前纵梁吸能段100,安装于汽车的前纵梁本体(图未示)与加强横梁(图未示)之间,用于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对乘员舱的冲击,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前纵梁吸能段100与前纵梁本体(图未示)一起组成前纵梁总成。
请同时参考图3,前纵梁吸能段100包括吸能筒110、安装螺母块120、安装支架130、上夹持件140及下夹持件150。
请继续参考图4,吸能筒110为铝制的筒状体,其截面大致为倒置的L型,其截面顶部的宽度大于底部的宽度,如此设计的截面圆周形状可增加吸能筒110在发生碰撞时吸收的碰撞能量。而铝制的吸能筒110的重量只有采用钢板的吸能筒的1/3,减重效果明显。研究表明,约75%的油耗与整车质量有关,降低汽车质量就可有效降低油耗以及排放,汽车质量每下降10%,油耗下降8%,排放下降4%。因此采用铝制的吸能筒110使得油耗及排放均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882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