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消音催化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63674.1 | 申请日: | 201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5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光文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消音 催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发动机消音催化器,属于汽车工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逐渐平民化,成为了家庭的日用品,不再是曾经的奢侈品。整个汽车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但是这也引发了很多新的问题,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就是其中之一。噪音污染相对于传统的环境污染来说,属于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对人本身造成影响。目前,解决噪音问题是依靠发动机上连接的消音管来进行消音,但是对于排量较大的发动机来说,现有的消音管的消音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消音管对于不同型号、功率和不同燃料的发动机的消音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即消音管的适应性不强。如何解决消音管适应性不强,消音效果差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消音催化器,解决现有消音催化器消音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对于大型发动机的消音效果差以及对于不同种类发动机的适应性差的问题。
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的,一种发动机消音催化器,包括消音器主体,催化室,进气口,出气口,消音器主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管,另一端设置有出气管,进气管与出气管结构相同;进气管焊接在进气口上,由2-100个消音管套装而成,每个消音管上都分布有消音孔。
采取上述措施的本实用新型,在消音器主体内,分别设置了进气管和出气管,并且将以往单独的消音管改进成了多个消音管从大到小套装在一起的 形式。当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从进气管进入消音催化器时,通过多个消音管的综合作用,声音得以消去。在7.8L CNG发动机客车上进行试验时,消音效果达到95%以上,发动和运行时,几乎听不到噪音。本发明具有结构简明,降低发动机功率损失,进出气口压差小,适应性强,消音效率高等优点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是本实用新型消音管套装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述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消音催化器主体1、进气管2、出气管3、进气口4、出气口5、消音管6、催化室7、支撑隔板8、消音孔9组成。如图1、图2所示,消音催化器主体1为圆筒状,消音催化器主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管2,进气管2处于消音催化器主体1内,一端与设置于消音催化器主体1外部的进气口4焊接相连,另一端伸向催化室7;进气管2与消音催化器主体1之间设置有支撑隔板8,用于支撑进气管2,防止焊口开裂漏气。如图4所示,进气管2由2-100个直径50-200mm,长度为50-1000mm的消音管6组成,消音管6由里到外直径逐渐加大,安装时如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所示由小直径的管逐级套入直径大的管,套入顺序是A→B→C→D→E,消音管6上布满不同形状的消音孔9,圆形消音孔9的直径是4-8mm,其他形状的消音孔9面积是3-300mm2,消音孔9之间的距离是1-10mm。 如图1所示,与进气管2相邻的是催化室7,催化室7内安装有催化剂载体。出气管3设置在消音催化器主体1内部的另一端,与催化室7相邻,进气管2可以设置为与消音催化器主体1垂直如图1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消音催化器主体1的轴面上如图3所示。出气管3与进气管2结构相同,一端与设置于消音催化器主体1外部的出气口5焊接相连,另一端伸向催化室7;出气管3与消音催化器主体1之间设置有支撑隔板8用以支撑固定消音管6。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进气口4与发动机相连,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通过进气口4进入进气管2,再通过套装的各级消音管6后消去噪音。废气进入催化室7,在催化室7内被催化体催化净化。净化后的气体在经过出气管3消音后排出出气口5。至此,经过分级消音后,发动机的噪音已被消去,分贝数降低,达到消音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光文,未经刘光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636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冷却系统控制装置
- 下一篇:密闭容器自动排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