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破碎机及其筛网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45325.7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23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赵玲;刘超吾;唐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3/12 | 分类号: | B02C23/12;B07B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破碎 及其 筛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回收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缆破碎机及其筛网。
背景技术
资源再生是我国当前重要国策,我国对废旧线缆的回收再生已由以往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的将线皮火烧取出线芯的方式走入了机械设备加工模式,但很多设备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废旧线缆破碎后,在破碎机构上设置筛网,筛网将已达到或未达到线皮与线芯分离率要求的线缆进行筛选,达到要求的线缆通过筛网,进入下道加工工序,未达要求的线缆不能通过筛网,被送回再次破碎。筛网选取不同的网孔,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品质及出铜率、设备效率就会不同。
以回收废旧铜线中铜芯的铜米机(将直径≤3mm的各类废旧电缆电线采用机械方法破碎、分选,获得铜米和塑料等可再生物质的设备)为例,铜米机目前所采用的筛孔都是圆形孔,而线缆本身形状为长条形,受筛孔形状限制,通过网孔的线缆最长为孔的直径长度,由于圆形孔对通过筛孔的线径只能通过孔径控制,为使通过网孔的线缆铜与线皮的分离达到要求,大部分线缆将多次重复破碎,使一些破碎至小于孔径但线皮与铜并未分离的线缆通过筛孔,造成成品夹生料增加,品质下降。
即采用圆形筛孔时,当筛孔过大时,易导致分离率未达到标准要求的线皮和铜米通过筛网,进入分选工序,造成夹生料过高,成品品质下降;当筛孔过小时,容易导致已达到分离标准的部分线皮与铜米不能通过筛网,被返回进行再次破碎,使设备效率下降,所产铜米长度缩短,品质下降,铜粉增加,出铜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提高筛选效率的线缆破碎机筛网,以解决圆形筛孔过滤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破碎机筛网,筛网上具有长孔状的第一筛孔,第一筛孔的宽度大于线缆的线芯的直径,且小于线缆的线皮的直径。
进一步地,第一筛孔沿不同方向倾斜并交替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筛孔的长度大于线缆的线皮的直径的2.5倍。
进一步地,筛网上还具有圆孔状的第二筛孔。
进一步地,第一筛孔与第二筛孔交替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筛孔的直径等于第一筛孔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线缆破碎机,包括破碎机构和前述的线缆破碎机筛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缆破碎机及其筛网,通过设置长孔状的筛孔,从而使已达到的分离率标准要求的线芯与线皮很容易通过筛网,相比现有技术中,长度超过圆形筛孔的直径的线芯不再需要重复破碎。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线缆破碎机筛网的线缆破碎机,其生产的最终产品线芯的长度增加,提高出产率和设备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中的线缆破碎机筛网的筛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线缆破碎机筛网的筛孔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是本发明的线缆破碎机筛网的筛孔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线缆破碎机筛网,筛网上具有长孔状的第一筛孔10,第一筛孔的宽度d大于线缆的线芯的直径,且小于线缆的线皮的直径。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筛孔设置为长孔状,从而使已达到分离率标准要求的线芯与线皮很容易通过筛网,相比现有技术中,长度超过圆形筛孔的直径的线芯不再需要重复破碎,从而提高分离效率和设备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长孔状的第一筛孔10的宽度d根据不同直径的线缆分别设计,一般地,宽度d大于线缆的线芯的直径,且小于线缆的线皮的直径,但是考虑到不同线径的线缆本身存在不同的自然弯曲,故第一筛孔10的宽度一般约等于带皮线缆(即线皮)的直径,甚至可以略大于带皮线缆的直径。通过孔宽限制带皮线缆不能通过筛网,确保最终产品线芯的纯洁度。
优选地,如图2所示,由于破碎后的线缆在筛网上呈现不规则排列,为了使达到分离要求的线芯尽快通过筛网,将第一筛孔10沿不同方向倾斜,并且交替设置,从而不同方向的线芯都能够更快速地从与其大致对应的筛孔中尽快通过,提高通过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453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涂布嘴防护件、涂布喷头组件
- 下一篇:一种尾气吸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