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炉排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7117.8 | 申请日: | 201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96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智大;堀田隆一;牛本隆雄;向井浩二;基吉夫;远山一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3G5/44 | 分类号: | F23G5/44;C22C3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李雪春;武玉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炉排。
背景技术
以往,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的炉排使用耐热性能、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优良的高铬铸钢,该高铬铸钢以Cr为主体并含有Si、C等,其余为Fe等,但存在垃圾燃烧时发生熔盐腐蚀的缺陷。
所以为了提高耐熔盐腐蚀性能,提出了添加Mn的耐热合金钢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5544号
然而,上述的耐热合金钢是以Cr为主体的高铬铸钢,其耐蚀性能和耐氧化性能优良,但把该耐热合金钢用于炉排并暴露在500~600℃以上的高温下时,产生了硬度(耐磨性能)降低而导致滑动面磨损、炉排本身变薄而强度不足、可动炉排不能顺利移动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顺利移动的炉排。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式的炉排应用于焚烧炉,所述炉排形成有能与被焚烧物接触的平坦部,所述平坦部在前部和后部处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且在中间部处比前部和后部突出,在所述中间部的平坦部处能与其他炉排接触。
此外,第二方式的炉排在第一方式的炉排的基础上,所述炉排含有C为0.6~1.0质量%、Si为1.5~2.8质量%、Mn为0.6~1.0质量%、Cr为20~30质量%和N为0.2~0.3质量%,其余为Fe。
按照上述炉排,与以往的使用耐热合金钢的炉排相比,不会有损于韧性和铸造性能,可以改善在高温下的耐磨性能。特别是在高温下,由于可以减少炉排的滑动部分的磨损,所以可以使可动炉排顺利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在相同垃圾焚烧炉中使用的炉排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炉排的耐热铸钢(本实用新型产品)和以往炉排(以往产品)中的N添加量和高温硬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I垃圾焚烧炉
W垃圾
F炉床部
1炉排
2前部
3中间部
4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炉排的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进行简要说明。
如图1所示,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炉I包括投入垃圾W的料斗H、将投入的垃圾W从该料斗H送出并使其燃烧成灰的炉床部F、把垃圾W燃烧后的灰排出的排出口O。把上述炉床部F倾斜配置成使排出口O侧降低,以便容易将垃圾W从料斗H侧向排出口O侧送出。在上述炉床部F中,从垃圾W的上游侧形成有使垃圾W干燥的干燥段D、在比该干燥段D低一层的位置使垃圾W燃烧的燃烧段B、使垃圾W的固定碳残留部分进一步燃烧的后燃烧段L。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炉床部F中,以上游侧重合在下游侧上的方式铺设有多个炉排1。如图2所示,上述炉排1的上表面大体平坦,包括与下游侧的炉排1’的上表面接触的前部2、轴支承在炉床部F上的后部4、位于前部2和后部4之间的中间部3。
通过使上述上表面形成大体平坦(以下称为平坦部),可以容易地输送垃圾W。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平坦部在前部2和后部4处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且在中间部3处比前部2和后部4突出。而且通过将中间部3的突出的平坦部形成为与上游侧炉排之间的滑动部分,上述炉排1能够顺利移动。
下面对上述炉排1的成分进行说明。
该炉排1含有C(碳)0.6~1.0质量%、Si(硅)1.5~2.8质量%、Mn(锰)0.6~1.0质量%、Cr(铬)20~30质量%和N(氮)0.2~0.3质量%,其余为Fe(铁)等。
下面对采用上述成分范围的原因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C的添加量,为了提高高温强度和铸造性能,需要添加0.6质量%以上,此外,由于在过量添加的情况下,会导致耐蚀性能和韧性降低,所以采用上限为1.0质量%。
关于Si的添加量,从提高铸造性能和耐蚀性能的角度考虑,需要在1.5质量%以上,此外,为了防止脆化,采用上限为2.8质量%。
关于Mn的添加量,在通常混入的范围内,允许0.6~1.0质量%的范围。
关于Cr的添加量,为了保持与以往的耐热铸钢相同水平的耐蚀性能和耐氧化性能,采用20~30质量%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造船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造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71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