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容测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06967.6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02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众山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测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的测试装置,即具体的来说是利用多级放大的特性将电容充电后再放电检测,即电容测试器。
背景技术
电容(Capacitance)亦称作“电容量”,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的电荷储藏量,记为C,国际单位是法拉(F)。一般来说,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力而移动,当导体之间有了介质,则阻碍了电荷移动而使得电荷累积在导体上,造成电荷的累积储存,储存的电荷量则称为电容。因电容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所以广泛应用于隔直、耦合、旁路、滤波、调谐回路、能量转换、控制电路等方面。
电容的分类有很多,按照电容的容量大小,可分为大电容和小电容,由于小电容的尺寸小型,在检测中很不容易操作,而无论是咋电容生产商还是电路板制作商哪里,或者是后期维修作业中,检测电容是否能正常工作是个很重要的工作,而电容在电路中的应用,常常会造成击穿损坏,如果仅仅因为一个电容的损坏就要更换整个电路板的话,那成本将大大增加,而作为检测电容的好坏的设备是很少的,而小电容的检测则是最难检测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容测试器,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具备对小电容的快速检测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案如下:电容测试器,包括电容测试器壳体、以及设置在电容测试器壳体内部的主板电路、以及设置在电容测试器壳体侧壁的接线头,所述主板电路包括直流电源V1、以及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以及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直流电源V1的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后与接线头连接,其负极与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连接,且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与接线头连接的同时还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
所述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由串联的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构成,所述三极管Q2的E极与直流电源V1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B极与接线头连接,三极管Q1的C极和三极管Q2的C极均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
所述接线头连接有红表笔和黑表笔。
所述直流电源V1为3V的干电池或锂电池。
三极管Q1选用9014型硅NPN三极管,要求其放大倍数B≥220,三极管Q2选用9013型硅NPN三极管,要求其放大倍数B≥100。
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工作原理为:利用发光二极管发光与否来判断小电容器的好坏。
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组成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它有极高的放大倍数。当测试器的红、黑两表笔接触小电容器两端时,就有一充电电流流经待测电容器,此充电电流虽然很微小,但经高放大倍数的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放大后足能驱动发光管LED点亮发光。若LED不发光,表示电容器无充电能力,说明内部断线损坏。
三极管管Q1和三极管Q2两管均要求穿透电流愈小愈好。LED用红色发光二极管,若能使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则更好。
红、黑两表笔可采用普通万用电表使用的表笔。
由于本测试器在不使用时,是不消耗电能的,所以测试器不必设置电源开关。
使用时,只需将红、黑两表笔同时接触待测电容器的两端,发光管LED应闪亮一下,然后熄灭,表示电容器完好。
若LED不闪亮,表示电容器内部断线损坏;若LED闪亮后发光亮度仅是变暗而不是熄灭,表示电容器内部存在漏电;若LED常亮不熄,表示电容器内部已短路损坏。
由于本测试器具有较高的测试灵敏度,它适宜于测试容量在0.1μF以下,几十匹法(pF)以上的各种小电容。在测试时,人手两端不要同时接触红、黑表笔的金属部分,否则人体电阻的加入会使LED始终发弱光,使你误认为电容器有漏电。
本测试器除了判别小电容器的好坏外,还能根据LED的发光情况,用作通表,可以检查线路的通断情况,也可判别二极管、三极管里PN结的好坏。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具备对小电容的快速检测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
电容测试器,包括电容测试器壳体、以及设置在电容测试器壳体内部的主板电路、以及设置在电容测试器壳体侧壁的接线头,所述主板电路包括直流电源V1、以及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以及发光二极管LED1,所述直流电源V1的正极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后与接线头连接,其负极与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连接,且达林顿复合放大管电路与接线头连接的同时还与发光二极管LED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众山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众山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069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