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防卷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79713.X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83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徐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祥 |
主分类号: | B60R19/56 | 分类号: | B60R19/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韩龙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卷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防卷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轮胎前方的车辆防卷入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的使用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性,但相对的也产生了许多交通意外事件。一般现有车辆由于车轮的设置,使得车辆底面与地面留有一段间距,特别是巴士、卡车及货车等大型车辆,其底面与地面之间距更是显著,因此当驾驶员驾驶这些车辆行进时,往往对于周遭的行人、自行车、摩托车产生威胁及危害,而因为闪避不及或视觉上的死角,造成异物遭轮胎意外卷入,进而导致辗过或车辆失控等重大伤害事故层出不穷。
因此,如何创作出一种车辆防卷入装置,避免因为车辆底面与地面的间距,使车辆行进时轮胎卷入异物而影响驾驶员本身及周遭人车安全,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公开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防卷入装置,以期达到车辆行进时避免轮胎卷入异物而影响驾驶员本身及周遭人车安全的功效。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车辆防卷入装置,用以设置于一车辆底面且邻近于一轮胎,其包含一本体及一第一延伸部。其中,该本体设置于该轮胎前方,该本体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与一凹曲面,该凹曲面位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且朝向该车辆外侧;及该第一延伸部,设置于该本体的第二端,且该第一延伸部自该第二端延伸至该轮胎外侧。
在一实施例中,该车辆防卷入装置还包含一第二延伸部,设置于该本体的一侧,且该第二延伸部用于抵靠于该车辆底面。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该本体、该第一延伸部与该第二延伸部为一体成形。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端包含一圆角与该凹曲面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二端包含一圆角与该凹曲面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该凹曲面与该第二延伸部的交界为一圆角。
在一实施例中,该车辆防卷入装置的底面与地面距离10到15厘米。
在一实施例中,该车辆防卷入装置还包含一耐磨层,位于该车辆防卷入装置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该本体为一壳体。
在一实施例中,其中该本体为一实心体。
借此,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辆防卷入装置,通过设置于该轮胎前方,且搭配凹曲面的设计,可将位于轮胎前方的异物排开,达到车辆行进时避免轮胎卷入异物而影响驾驶员本身及周遭人车安全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防卷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防卷入装置安装于车辆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异物进入安装有车辆防卷入装置的车辆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车辆防卷入装置
12本体
122第一端
124第二端
126凹曲面
14第一延伸部
16第二延伸部
20车辆
22轮胎
30球体
R1,R2圆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请参照图1a与图1b,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防卷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车辆防卷入装置10包含一本体12及一第一延伸部14,该车辆防卷入装置10用以设置于一车辆(图未示)底面且邻近于一轮胎(图未示),以防止该轮胎卷入异物。
该本体12具有一第一端122、一第二端124与一凹曲面126,该凹曲面126位于该第一端122与该第二端124之间且朝向该车辆外侧。
该第一延伸部14,设置于该本体12的第二端124,且该第一延伸部14自该第二端124延伸至该轮胎外侧。其中,该第一延伸部14为一板体。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辆防卷入装置10最好是具有一第二延伸部16,设置于该本体12的一侧,且该第二延伸部16用于抵靠于该车辆底面。其中,该第二延伸部16为一板体。
请参照图2与图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车辆防卷入装置安装于车辆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局部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祥,未经徐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797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