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设备积液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59540.5 | 申请日: | 2012-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114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蔡凭;吴明;刘帮;朱歆洲;吴海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B21/18 | 分类号: | G08B21/18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备 积液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备积液报警装置,适用于对设备内部积液状况进行检测、报警和设备保护,特别适合于去离子水冷却的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设备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设备内部经常会有积液,通常是水或者油,这些积液将会对设备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确保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需要对设备内部积液状况进行检测,故需在设备内部安装设备积液报警装置,确保设备内部有积液时,能够及时检测出并报警,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传统的设备积液报警装置是利用液体的导电性来导通报警电路发出报警信号的。对于某些设备内部积液体为去离子水时,由于去离子水导电性差,导致无法准确检测,且在潮湿环境下易导致误报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报警及时准确、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便于维修、不受积液导电性和潮湿环境影响、适用于所有积液和漏液检测、报警,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设备积液报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设备积液报警装置,包括积液桶、静触头机构和动触头机构;所述积液桶的桶口与设备底部漏液孔的液体出口处固定连接,积液桶的桶底安装有放液螺旋塞;动触头机构包括位于积液桶中的浮桶和固定在浮桶上部的用于导电的动触点;浮桶的外壁与积液桶的内壁之间有用于浮桶上下活动的间隙;静触头机构包括固定在设备底部漏液孔的液体进口处的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并与动触点相对的用于导电的静触点。
所述的设备积液报警装置,其动触点与浮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动触点与浮桶之间有用于连接导电线的接线鼻。
所述的设备积液报警装置,其积液桶的桶口外沿有法兰或连接耳,通过该法兰或连接耳与设备底部漏液孔的液体出口处以紧固件固定连接;积液桶的桶口平面与设备底部漏液孔的液体出口处平面之间有“O”型圈密封。
所述的设备积液报警装置,其积液桶内壁开设有导流槽。
所述的设备积液报警装置,其支架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设备底部漏液孔的液体进口处;静触点紧固在支架上,并与导电线联通。
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案对技术效果作如下说明:
本实用新型利用液体的浮力原理工作。当积液桶内积液量达到预设报警值时,动触点受到液体的浮力作用与静触点相接触,电路接通,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以便及时排除故障。本实用新型设备积液报警装置不受积液导电性和潮湿环境的影响,适用于所有积液和漏液的检测和报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特别适合于去离子水冷却的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备积液报警装置结构及在设备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动触头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设备积液报警装置,包括积液桶5、静触头机构3和动触头机构4;所述积液桶5的桶口与设备001底部漏液孔002的液体出口处固定连接,积液桶5的桶底安装有放液螺旋塞8;动触头机构4包括位于积液桶5中的浮桶4.2和固定在浮桶4.2上部的用于导电的动触点4.1;浮桶4.2的外壁与积液桶5的内壁之间有用于浮桶4.2上下活动的间隙;静触头机构3包括固定在设备001底部漏液孔002的液体进口处的支架3.2和安装在支架3.2上并与动触点4.1相对的用于导电的静触点3.1。所述的动触点4.1与浮桶4.2通过螺钉4.3固定连接;动触点4.1与浮桶4.2之间有用于连接导电线的接线鼻4.4。所述的积液桶5的桶口外沿有法兰或连接耳,通过该法兰或连接耳与设备001底部漏液孔002的液体出口处以紧固件6固定连接;积液桶5的桶口平面与设备001底部漏液孔002的液体出口处平面之间有“O”型圈密封7。所述的积液桶5内壁开设有导流槽5.1。所述的支架3.2通过紧固件1和紧固件2固定在设备001底部漏液孔002的液体进口处;静触点3.1紧固在支架3.2上,并与导电线联通。积液桶5采用不锈钢材料;浮桶4.2为圆柱形中空密封腔体,选用尼龙1010;动触点4.1和静触点3.1采用铜材镀银;“O”型密封圈7为橡胶密封圈。支架3.2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时,静触点3.1与支架3.2之间有绝缘衬管绝缘。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595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幕墙转角玻璃的围护结构
- 下一篇:模块化墙体与玻璃墙体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