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硬盘减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4792.6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77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施侃;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同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33/08 | 分类号: | G11B33/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硬盘 减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其是指一种车载硬盘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车辆自动化和电子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被应用于车辆之上,例如车载硬盘录像机(Digital Video Recorder;DVR)等,而基于存储容量的要求,这些车载电子设备往往采用硬盘作为其存储装置。由于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如突然加减速、行驶在不平整的路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幅度的震动,如此,一般要求车载硬盘配设有良好的减震机构,以避免震动对车载硬盘造成损害。
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年12月30日授权公告的专利号为ZL200920129832.8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震结构的移动硬盘盒,其包括有由一上壳体和下壳体相扣合而成的中空盒体及一收容于该中空盒体内的硬盘,于该硬盘的两端各套设有一缓冲套,藉由该缓冲套的设置而起到减震的作用。此减震结构虽具有一定的减震性能,但也难以起到有效地保护车载硬盘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减震性能的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以供于车载硬盘的安装之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硬盘减震装置,包括有:一壳体,其包括有一下壳体及一盖合于所述下壳体的上壳体;一支架,设置于所述壳体之内,包括有一下支架及一组合于所述下支架的上支架,车载硬盘固定于所述下支架与上支架之间;多个第一减震胶垫,设置于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处,并抵接于所述上支架与上壳体之间;多个第二减震胶垫,设置于所述下支架的下表面处,并抵接于所述下支架与下壳体之间。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所述上支架的上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一胶垫安装位,所述第一胶垫安装位的外缘处形成有二彼此相对的卡接口,所述第一减震胶垫的外缘处形成有二彼此相对的卡接脚,二卡接脚分别卡入于二卡接口而将所述第一减震胶垫设置于所述第一胶垫安装位之上。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所述下支架的下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二胶垫安装位,所述第二胶垫安装位的外缘处形成有二彼此相对的卡接口,所述第二减震胶垫的外缘处形成有二彼此相对的卡接脚,二卡接脚分别卡入于二卡接口而将所述第二减震胶垫设置于所述第二胶垫安装位之上。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所设置的第一减震胶垫为四个,分设于所述上支架上表面的四个角落处。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所设置的第二减震胶垫为四个,分设于所述下支架下表面的四个角落处。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所述下壳体包括有一底板、二分别自所述底板的两短边侧向上延伸形成的短侧板及二分别自所述底板的两长边侧向上延伸形成的长侧板,所述长侧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上壳体包括有一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二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两长侧板内侧处的下侧板,所述下侧板上形成有与位于其外侧的长侧板上的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一螺孔;所述上壳体盖合于所述下壳体之上,分别使用螺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而螺合于相应的第一螺孔,以实现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组装。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所述上支架的四角处各自形成有一第二通孔,所述下支架的四角处各自形成有一第二螺孔,四第二螺孔与四第二通孔相对应,使用螺丝穿过所述第二通孔而螺合于相应的第二螺孔,以实现所述上支架与下支架的组合。
上述车载硬盘减震装置中,自所述上支架的每一长边侧两端分别向下延伸而各形成一上支架侧板,所述上支架侧板上形成有一第三通孔,使用螺丝穿过所述第三通孔而螺合于车载硬盘的侧面,以实现车载硬盘的固设。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藉由第一减震胶垫和第二减震胶垫的设置,使得用于安装车载硬盘的支架与壳体的接触为软性接触,这样,可利用第一、第二减震胶垫的弹性形变而有效地缓冲车辆震动对于车载硬盘所产生的冲击,从而起到保护车载硬盘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载硬盘减震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车载硬盘减震装置去掉上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车载硬盘减震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同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同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47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