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摇臂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6701.2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57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13/30 | 分类号: | B64C13/3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8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摇臂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计领域的机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传递运动的机构。
背景技术
在机构设计过程中,尤其是用于飞机操纵机构设计中,经常遇到需要在小的空间内布置较精密的运动机构,要求重量轻,运动可靠稳定,运动机构间隙小等要求。在传统的飞机机构操纵机构中,使用率最高的运动机构便是拉杆摇臂机构。但是,随着飞机向大体积大载重量的趋势发展,拉杆摇臂机构逐渐显现出它的一些不足。比如在狭小空间实现几米到十几米距离传递运动时,拉杆如果太细,则其压杆稳定特性便会变差,不得不在每隔一定距离处增加支撑摇臂或导向套管;如若拉杆选择太粗,则不适用于狭小空间内的运动传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摇臂机构,体积小,机构简单易实现,可实现狭小空间内进行运动传递。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摇臂机构,所述摇臂机构包括输入摇臂2、连动输出机构、扇形摇臂甲3,钢索甲4,钢索乙5,其中连动输出机构包括扇形摇臂乙8、传动连杆6和输出摇臂7;输入摇臂2与扇形摇臂甲3共轴连动;扇形摇臂甲3一端为叉耳摇臂,与钢索甲4连接,另一端为扇形轮,与钢索乙5连接;扇形摇臂乙8有三个端头,其中两个为叉耳摇臂,分别与钢索甲4和传动连杆6连接,与钢索甲4连接的叉耳摇臂长度与扇形摇臂甲3的叉耳摇臂长度相等,扇形摇臂乙8的另一个端头为扇形轮,与钢索乙5连接;传动连杆6与输出摇臂7连接;扇形摇臂甲3、钢索甲4、钢索乙5、扇形摇臂乙8构成钢索传动回路。
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通过简单钢索和摇臂等机构元件,构成一种能实现狭小空间内传递运动的机构,并能在一定传输段内消除运动间隙,无受压失稳等状况,可以广泛用于飞机设计、汽车制造业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摇臂机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钢索回路原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输入拉杆、2-输入摇臂、3-扇形摇臂甲、4-钢索甲、5-钢索乙、6-传动连杆、7-输出摇臂、8-扇形摇臂乙、9-支撑摇臂、1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
参加图1、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摇臂机构包括输入摇臂2、连动输出机构、扇形摇臂甲3,钢索甲4,钢索乙5,其中连动输出机构包括扇形摇臂乙8、传动连杆6和输出摇臂7;输入摇臂2与扇形摇臂甲3共轴连动;扇形摇臂甲3一端为叉耳摇臂,与钢索甲4连接,另一端为扇形轮,与钢索乙5连接;扇形摇臂乙8有三个端头,其中两个为叉耳摇臂,分别与钢索甲4和传动连杆6连接,与钢索甲4连接的叉耳摇臂长度与扇形摇臂甲3的叉耳摇臂长度相等,扇形摇臂乙8的另一个端头为扇形轮,与钢索乙5连接;传动连杆6与输出摇臂7连接;扇形摇臂甲3、钢索甲4、钢索乙5、扇形摇臂乙8构成钢索传动回路。拉紧钢索甲4和钢索乙5,当扇形摇臂3转动时,拉动钢索甲4和钢索乙5,从而可带动扇形摇臂乙8转动,实现运动传递。在所述摇臂机构上,可以用钢索连入多个所述的连动输出机构,组成单输入,多输出的运动机构。
参见图1、图3,因与扇形摇臂的扇形轮端相连的钢索乙5在传动时,只沿其轴向运动,无径向运动,从而,在传输距离大于2m或震动环境下,可以在钢索乙5外套入一个支撑件10,支撑件10为中心有孔的零件,使用时钢索穿过支撑件10的中心孔,再将支撑件10与机架固定,便可实现对钢索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与扇形摇臂的叉耳端相连的钢索甲4在传动时,既有轴向运动,又有径向运动,在传输距离大于2m或震动环境下,在回路中并入一个支撑摇臂9,并使支撑摇臂9的端头与钢索甲4的中间部位相连,从而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当机构运动时,支撑摇臂9的端头便可跟随钢索甲4进行转动,同时起到支撑钢索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6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