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封圈装配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40944.2 | 申请日: | 201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1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赵勇;沈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西重工(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0 | 分类号: | B23P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李瑞海 |
地址: | 20013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圈 装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用于将密封圈装配在工件内腔的环形凹槽中的密封圈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诸如O型密封圈等密封件广泛地用在需要密封的场合。例如,在液压缸中往往需要安装多个密封圈,这些密封圈通常是由装配人员以手工方式安装在液压缸内腔的环形凹槽中。然而,液压缸的内腔往往比较狭小而且有时凹槽的位置又比较深,手工安装极为不便,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准确地将密封圈装配在凹槽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手工安装密封圈带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圈装配系统,用于将密封圈安装在工件的内腔的环形凹槽中。所述密封圈装配系统包括框架和装配夹具。所述装配夹具包括:能够伸进所述工件的内腔中的套筒,所述套筒支承在所述框架上并能够沿着所述框架作往复运动;能够在所述套筒内往复运动的芯轴,所述芯轴包括形成在所述芯轴的下端的钩状构件,所述钩状构件能够被收进所述套筒中并具有能接收密封圈的凹槽。所述密封圈装配系统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芯轴往复运动的芯轴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套筒往复运动的套筒驱动装置、用于放置工件并能够垂直于所述套筒的往复运动方向作往复运动的工件夹具以及用于放置密封圈并能够垂直于所述套筒的往复运动方向作往复运动的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在所述基座中形成有横向安装口和竖向安装口;底座芯轴,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竖向安装口中;弹性件,位于所述底座芯轴和所述基座之间,促使所述底座芯轴向着所述装配夹具一侧运动;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横向安装口中,所述滑块上形成有向着所述装配夹具一侧伸出所述基座并能够随着所述滑块一起运动的用于撑开密封圈的撑开构件;弹性致偏装置,安装在所述横向安装口中,促使所述滑块向着所述底座芯轴运动;和形成在所述底座芯轴和所述滑块之间用于将所述底座芯轴向着所述竖向安装口内部的运动转换为所述滑块背离所述底座芯轴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其中,所述底座芯轴具有备用位置和拾取位置,在所述备用位置,所述底座芯轴和所述滑块聚在一起,使得密封圈可以套在所述底座芯轴和所述撑开构件上;在所述拾取位置,所述底座芯轴被压向所述竖向安装口内从而驱动所述运动转换机构,使得所述滑块沿着所述横向安装口背离所述底座芯轴运动到能够使密封圈被撑开成椭圆形而使其短轴部分进入所述钩状构件的凹槽内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所述拾取位置,所述底座芯轴被所述装配夹具的芯轴的钩状构件压向所述竖向安装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套筒包括形成在所述套筒的下端的施压装置,其中,在所述拾取位置,所述底座芯轴被所述装配夹具的套筒的施压装置压向所述竖向安装口内。
本实用新型使用驱动装置代替手工操作,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而且,由于套筒能够伸进工件内腔,所以,即使工件内腔又窄又深,也能够准确地施放密封圈。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安装有密封圈的工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密封圈装配系统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密封圈装配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夹具部分以剖视图示意性表示。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密封圈装配系统中夹具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夹具中的套筒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套筒的A向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夹具中的芯轴的正视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芯轴的B向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密封圈装配系统中底座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底座芯轴位于备用位置。
图10是图9所示的底座在底座芯轴位于拾取位置时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参照附图的具体描述中,表示方向的术语“上”、“下”、“左”、“右”、“横”、“竖”是参照各具体附图的图面而言的。
参见图1。附图标记1表示需要安装密封圈的工件,可以是例如液压缸或者气缸等作动缸,或者任意其他工件。工件1具有内腔2,在内腔2中,例如其下部,形成有环形凹槽3。环形的密封圈4,例如O型圈,安装在环形凹槽3中,与其他的工件(如虚线所示)相接触,而形成希望的密封。
图2和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装配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装配系统包括框架5,作为密封圈装配系统的支承结构。框架5可以用本领域技术已知的任何合适的型材制造,并被固定到装配场地的地面或者工作台16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西重工(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京西重工(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409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