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漏液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38943.4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1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陆珂伟;王怡菲;周定贤;杨聪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16 | 分类号: | G01M3/16;H01M10/4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高为;王忠忠 |
地址: | 201203 中国上海市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车辆上的电池包出现的漏液现象进行及时发现和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安装于车辆上的动力电池包,一般缺少对其漏液等情况进行判断和检测的装置,当电池包内出现浸水、冷却液泄露、电芯漏液、冷凝水沉积情况时不能提前发出预警,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虽然可以在一些电池包内设置液位传感器,但由于电芯较多,其安装位置难以确定;另一方面,放置较多的传感器又会增加成本和安装难度。
针对电池漏液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已经有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公开号为CN101095258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筒状电池的漏液检查方法,将筒状电池以各自的轴心相互平行的配置输送,在通过漏液检查机构时,对筒状电池的封口侧端面照射X射线,使从封口侧端面射出的荧光X射线从检测窗入射到检测器中,根据该入射的荧光X射线中是否包含有对应于电解液的成分的荧光X射线的分析结果来判别筒状电池的漏液发生的有无;将检测窗设定为如下的形状:对应于筒状电池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尺寸小于筒状电池的间隔,并且对应于输送方向的垂直方向的长度尺寸比筒状电池的轴心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形状的外形尺寸大,所以能够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法判别筒状电池的漏液的有无。
公开号为CN102062671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漏液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待测的锂离子电池置于一顶部带有出气口的空间中;b)加热待测的锂离子电池;c)收集所述的出气口部位的气体;d)检测所收集气体中有机化合物组分含量;e)根据有机化合物组分含量与阈值的比较确定待测的锂离子电池的漏液与否。该发明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漏液引起电池外部环境变化的检测,实现了对锂离子电池密封效果的检查,从而避免了电池由于密封性不良导致的漏液鼓胀安全隐患。
但是,仍然需要一种操作简单且性能可靠的动力电池包漏液的检测方案。而本实用新型实现了这一目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包括电源、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第二漏液检测导线以及信号处理单元,其中,所述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一端和所述电源连接,所述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开路,所述第二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一端和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开路,所述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设置在漏液检测区,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将接收的信号转换成符合电池控制系统接收要求的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漏液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在漏液监测区被设置为多根交错的平行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漏液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在漏液监测区被设置为多根交错的平行波浪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漏液检测装置,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运算放大器和一组外接电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漏液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电源为车载12V电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漏液检测装置,其中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与预设的信号阈值进行比较,并且仅在所述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大于信号阈值时才向电池控制系统发出信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漏液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检测漏液检测导线的第二端覆盖在电池包的整个壳体底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并参考附图,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漏液检测导线的开路端的一种配置;
图3示出了漏液检测导线的开路端的另一种配置;
图4示出了漏液检测导线的开路端的又一种配置;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389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