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21039.2 | 申请日: | 2012-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17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力伟 |
主分类号: | G01R33/36 | 分类号: | G01R33/36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市维信专利事务所 13102 | 代理人: | 许久利 |
地址: | 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核磁共振 探测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诊断用仪器,具体涉及一种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仪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外加超导磁场,经射频脉冲激励后,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经探测器检测并传输至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处理、转换后在屏幕上显示病人影像并由医生诊断。其中人体电磁信号的采集是由核磁共振仪的探测线圈完成。目前,用于检查骨关节的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为一呈长方形带体的探测软线圈,使用时包裹检查部位,用线缆与核磁共振仪系统连接,用于得到被检查部位的图像。核磁共振仪检查时间较长,一般检查一个部位约需20分钟—40分钟,许多病人在受检时心情烦躁,身体躁动,极易使探测软线圈受到扭曲挤压而损坏。另外,临床医生为病人作检查包裹软线圈时,由于探测软线圈的位置不固定,也容易造成软线圈弯折位置、角度和力度的不合适,造成线圈内部芯片电路折断。探测软线圈的损坏,不仅影响核磁共振仪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探测软线圈的价格昂贵,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该探测线圈使探测软线圈得到有效保护,从而避免因病人躁动扭曲挤压软线圈及临床医生包裹软线圈不当对探测软线圈造成的损坏,延长探测软线圈的使用寿命。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它包括有一端带连接线缆的探测软线圈,该探测软线圈被固定在一线圈保护装置上,该线圈保护装置为一上面具有弧形凹槽的刚性托板,所述的探测软线圈通过设置在其背面的尼龙粘扣与所述的线圈保护装置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线圈保护装置的弧形凹槽内设置有绒面衬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探测软线圈置于线圈保护装置中,为软线圈提供了保护外壳,能够增大病人受检部位与软线圈的接触面积,防止病人躁动或无意识的移动身体造成对软线圈的扭曲挤压。
2、由于探测软线圈与线圈保护装置通过尼龙粘扣相连,位置固定,便于临床医生准确包裹软线圈,避免包裹位置、弯折角度和包裹力度不合适对探测软线圈造成损害。
3、在线圈保护装置的弧形凹槽内设置绒面衬层,使受检部位感觉舒适。
4、能够有效延长探测软线圈的使用寿命,节省探测软线圈的维修和更换费用,提高核磁共振仪工作效率和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本核磁共振仪探测线圈包括有用于骨关节检查的核磁共振仪探测软线圈1,该探测软线圈1呈一长方形带体,其一端设置有连接线缆2,用于探测软线圈与核磁共振仪系统的连接。探测软线圈1被固定在一线圈保护装置3上,该线圈保护装置3为一上面具有弧形凹槽的刚性托板,该线圈保护装置3适合采用塑料材质成型,并设计成中空结构。在探测软线圈1背面的中部位置及线圈保护装置3的弧形凹槽的中间位置分别设置尼龙粘扣4,并通过尼龙粘扣4的连接实现探测软线圈1与线圈保护装置3的连接固定。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线圈保护装置3的弧形凹槽内设置一绒面衬层5。该绒面衬层5可通过胶粘方式附置在弧形凹槽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弧形凹槽可采用圆弧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绒面衬层5可采用绒面布或绒面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力伟,未经王力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210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销售数据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制造拼花地板的工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