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绞对机无线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03077.5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29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强;白建国;李鹏;陈静;赵广延;柳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绞对机,具体涉及一种绞对机无线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和通讯电缆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第二大支柱产品,一根大的电缆由多根或者多对小的电缆以一定的螺旋距离绞合而成,以改善电缆的抗弯曲能力和提高电子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这样用以绞合的机器便应用而生,现有的绞对机,一般包括放线机构、收线机构、牵引机构以及摇篮组件,牵引机构牵拉线缆运动,摇篮组件安装轴承座上,控制时通过分别控制碳刷使得电机工作,原来的碳刷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用来传递380V电源的,另外就是传递控制信号控制电机的转速的,这里在传递控制信号时是通过有线的方式进行传递,这样在进给信号时会造成无法进给,而且有线方式导线数量多,增大了设备体积,受热影响比较严重,使得绞对机的运行稳定性差,影响了绞对机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保证运动稳定性的绞对机无线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绞对机无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总成电机、无线发送控制模块、无线接收控制模块以及为各个部件提供电能电源,在总成电机上连接有驱动器,无线接收控制模块与驱动器电连接,无线发送控制模块发送控制信号到无线接收控制模块,无线接收控制模块接收到控制信号后使驱动器带动总成电机转动。
为优化上述方案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
在上述的一种绞对机无线控制装置中,所述的无线发送控制模块上还设置有USB接口,无线发送控制模块通过USB接口与PC端连接。这里可以将编程好的程序通过USB接口发送到无线发送控制模块内部后进行控制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传递控制信号时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传递,这样进给信号方便,而且无线方式导线数量小,减少了设备体积,受热影响小,保证了绞对机的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图中,总成电机1;驱动器2;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电源5;绞对机械部件6;USB接口7;PC端8。
如图1所示,本绞对机包括多个收线总成电机1,通过总成电机1控制绞对机械部件6等工作,这里以前是通过碳刷来驱动收线总成电机1工作的,其中碳刷是用来传递380V电源5的,另外就是传递控制信号控制电机的转速的,这里电机转速的快慢又是与绞线的张力相关,当张力较松时,就需要电机转动的快点,当张力较紧时需要电机电动的慢点,以保证绞对机工作的稳定性。
而本实用新型最大的改进地方是进行无线方式进给速度控制信号,包括多个总成电机1、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以及为各个部件提供电能电源5,通过总成电机1控制绞对机械部件6等工作,在总成电机1上连接有驱动器2,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与驱动器2电连接,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发送控制信号到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接收到控制信号后使驱动器2带动总成电机1转动。
另外为了方便对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进行程序编程,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上还设置有USB接口7,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通过USB接口7与PC端8连接,在无线发送控制模块3还设置有显示屏,可以实时地与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进行对接,将电机转动的控制数据反馈到无线接收控制模块4上并在显示屏上显现出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030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