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动换向阀及其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0196.3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93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贾春强;郑丽伟;丁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型综采成套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0027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动 换向 及其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阀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手动换向阀及其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手动换向阀是煤矿用液压支架最重要的液压元件之一,在液压支架的控制系统中,控制液流方向,实现液压支架的不同动作。目前,手动换向阀的回油腔、工作腔、高压腔之间的主密封(包括回液主密封和进液主密封)主要是采用锥面软密封、锥面硬密封或者平面软密封等主密封结构,例如在专利申请号为201120175187和201120015319的专利文件中分别提供了锥面密封、平面软密封的主密封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上述的锥面密封形式是在阀芯沿轴向移动时,钢质表面和钢质表面的轴向对接接触实现的主密封,其存在抗污染能力差,污染颗粒比较容易卡在阀芯和密封座之间,进而造成密封不严、阀芯串液的问题;上述的平面软密封形式,是在金属材质的阀芯沿轴向移动时,阀芯上的环形端面与橡胶材质密封件的平端面轴向抵压接触实现的主密封,虽然改善了密封效果,但在手动换向阀的长时间换向工作后,阀芯的环形端面会在橡胶密封件的端面造成压痕并造成磨损,严重时可能导致橡胶密封件被磨穿,影响橡胶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和密封效果,最终会影响手动换向阀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手动换向阀的密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手动换向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手动换向阀。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动换向阀的密封结构,手动换向阀上设有工作油口、回油口和高压油口,阀体内形成有工作腔、回油腔和高压腔;其中,工作腔与工作油口连通,回油腔与回油口连通,高压腔与高压油口连通;阀体内还设置有用于使工作腔与回油腔密封隔离的回液主密封件,以及用于使工作腔与高压腔密封隔离的进液主密封件;回液主密封件处于第一环形腔体内,回液主密封件的内周壁、外周壁分别与第一环形腔体的内周壁、外周壁抵压接触;和/或进液主密封件处于第二环形腔体内,进液主密封件的内周壁、外周壁分别与第二环形腔体的内周壁、外周壁抵压接触。
进一步地,工作油口、回油口和高压油口均开设在阀体上;阀体的第一端安装有凸轮操作机构,第二端安装有密封端盖;阀体内固定安装有回液阀套,以及可轴向移动的回液阀芯、控制阀芯和进液阀芯;回液阀套上开设有径向设置的第一流通孔;控制阀芯和进液阀芯分别套设在回液阀芯上;回液阀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中间过渡段和第二段;回液阀芯的第一段可由凸轮操作机构驱动,中间过渡段与控制阀芯之间形成环形通道,第二段与密封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控制阀芯的中部开设有径向设置的第二流通孔;回液阀套具有与回液阀芯的第一段以及控制阀芯第一端滑动配合的第一内孔,第一内孔孔壁上开设有第一沟槽,回液主密封件嵌设在第一沟槽中;回液阀芯第一段和控制阀芯二者相邻的端面处于分离状态或对接状态时,对应于回油腔与工作腔的连通状态或隔离状态。
进一步地,阀体内还固定安装有中间套;中间套上开设有径向设置的第三流通孔;中间套与回液阀芯第二段之间形成第一滑道,进液阀芯的第一端与回液阀芯第二段之间形成第二滑道,控制阀芯第二端与第一滑道、第二滑道滑动配合;进液主密封件套设在回液阀芯第二段上,位于控制阀芯与进液阀芯之间,并可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内滑动;进液阀芯的第二端与密封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进液阀芯第一端和中间套二者相邻的端面处于分离状态或对接状态时,对应于高压腔与工作腔的连通状态或隔离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阀芯的外周上设有限位凸缘,限位凸缘可在由回液阀套和中间套形成的限位腔内滑动。
进一步地,回液阀芯第一段上设有可由阀体限位的限位台阶。
进一步地,回液阀芯第二段上开设有用于套装第一复位弹簧的第二内孔;进液阀芯上开设有用于套装第二复位弹簧的第三内孔。
进一步地,回液阀套、中间套、密封端盖均与阀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中间套夹设在回液阀套与密封端盖之间,密封端盖上开设有径向设置的第四流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型综采成套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型综采成套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01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