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孔挤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9923.4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7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仓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贺小明 |
地址: | 21541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合金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双孔铜合金环的双孔挤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用到双孔铜合金环。现有生产双孔铜合金环的工艺普遍采用翻砂浇铸,直接浇铸出双孔铜合金环,也有采用单孔合金管经切割成圆环后焊接成双孔铜合金环。使用这两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双孔铜合金环产品机械性能较差,只能使用在要求不高的地方,往往满足不了要求较高的特殊场合。金属挤压加工是通过施加外力的方法使处于耐压容器中承受三个方向应力状态的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使用挤压加工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铜合金制品,但在现有挤压模具中,没有适合用于配合挤压装置生产双孔铜合金环的模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合挤压装置生产双孔铜合金环的双孔挤压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孔挤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具本体、模具内腔,所述模具内腔呈双孔形状,包括:入口、工作带、出口,其中,所述入口位于模具内腔上部,工作带位于入口下方,出口位于工作带下方。
进一步地,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所述入口呈倒椎状,下端单孔直径与工作带单孔直径相同,锥度为3°-10°。
进一步地,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所述入口锥度优选为6°。
进一步地,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所述工作带单孔直径为挤压制品单侧直径的1.018-1.022倍。
进一步地,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所述出口单孔直径比工作带单孔直径增加4-12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孔挤压模具特别适用于配合挤压装置生产双孔铜合金环。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孔挤压模具配合挤压装置生产双孔铜合金环,比使用翻砂浇铸或者焊接方法生产铜合金双孔环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所生产的双孔铜合金环内部组织更加细密,机械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能满足一些特殊场合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孔挤压模具俯视图;
图2为双孔挤压模具沿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下面的说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双孔挤压模具,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孔挤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和模具内腔2,所述模具内腔2呈双孔形状。
上述模具内腔2包括:入口21、工作带22、出口23,其中,所述入口21位于模具内腔2上部,工作带22位于入口21下方,出口23位于工作带22下方。
实施例二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所示,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模具内腔入口21设计为倒锥状,下端单孔直径与工作带单孔直径相同,锥度为3°-10°。
实践证明,上述入口锥度为6°时最能满足铜合金挤压要求,因此可优选将入口21的锥度设计为6°。
实施例三是对上述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工作带22的单孔直径设计为稍大于挤压制品单侧直径,设计系数根据挤压制品冷却时的收缩量决定。本实施例优选工作带22单孔直径为挤压制品单孔外径的1.018-1.022倍。
实施例四是对上述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上述双孔挤压模具中,出口23的直径不能过小,否则挤压时容易划伤制品表面,一般根据挤压制品的厚薄确定,出口23的单孔直径比工作带单孔直径增加4-12c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孔挤压模具特别适用于配合挤压装置生产双孔铜合金圆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所生产的双孔铜合金环内部组织更加细密,机械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能满足一些特殊场合的需要。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如果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仓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仓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99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借阅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
- 下一篇:新型测线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