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看台变截面预应力悬挑式折梁施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4560.5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20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冯云;李呈蔚;王辉;刁晓翔;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3/12 | 分类号: | E04H3/12;E04B1/19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英 |
地址: | 30007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看台 截面 预应力 悬挑式折梁 施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梁施工结构,尤其涉及看台变截面预应力悬挑式折梁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一般是通过对预应力筋的张拉形成回弹挤压,使混凝土的截面内在投入使用前就受到一定数量且分布均匀的内压力,用来局部或全部抵消由于使用荷载而形成的应力。它能够改善结构构件的裂缝和变形的性能,而且该拉应力与混凝土中的压应力正好组成一个自平衡系统,使得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更为合理。但预应力施工工艺相对较复杂,要求预应力结构施工的专业性很强。
通过检索得知已授权的专利:
1申请号为CN201010187230.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预应力混凝土刚架索梁”。它涉及一种刚架索梁。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梁存在因梁体自重过大(占楼层梁板总重量可高达65%)而不利于抗震、耗材多、形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索梁呈曲索折线形,上梁和下梁平行设置,多个立柱平行设置在上梁和下梁之间,索梁设置在上梁和下梁之间且与下梁相切,索梁为预应力构件,索梁内设置有预应力钢筋束;上梁、下梁、索梁以及多个立柱刚性连接在一起形成所述刚架索梁,在上梁和下梁之间形成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洞。本发明所述的刚架索梁与同条件实体梁相比:梁体自重可减轻40~50%;设备空调管线等可在上梁、下梁之间形成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洞中穿越,不另占用楼层层高。
2申请号为CN201010241142.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刚架梁”。它涉及一种用于楼面承重的刚架梁。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宽扁梁在高层建筑中梁体自重大不利于抗震;占用层高,使室内耗能量相对增加的问题。下折梁是由多个直段梁连接而成外形轮 廓呈劣弧形的梁体,下折梁位于上梁的下方且二者构成的轮廓形状呈劣弓形,一个平段梁的一端与第一节点刚性连接成一体,另一个平段梁的一端与第二节点刚性连接成一体;多个高度不等的立柱设置在上梁和下折梁之间,在上梁和下折梁之间形成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用于穿越水电管线及小尺寸空调管径的孔洞;下折梁内设置有预应力钢筋束。本发明与同条件等断面配有预应力筋束实体梁对比:混凝土材料用量及梁体自重可减少达50%,普通钢筋量减少达25%。
3申请号为CN201020276866.2的中国专利公开了“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刚架梁”,涉及一种用于楼面承重的刚架梁。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的宽扁梁在高层建筑中梁体自重大不利于抗震;占用层高,使室内耗能量相对增加的问题。下折梁是由多个直段梁连接而成外形轮廓呈劣弧形的梁体,下折梁位于上梁的下方且二者构成的轮廓形状呈劣弓形,一个平段梁的一端与第一节点刚性连接成一体,另一个平段梁的一端与第二节点刚性连接成一体;多个高度不等的立柱设置在上梁和下折梁之间,在上梁和下折梁之间形成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用于穿越水电管线及小尺寸空调管径的孔洞;下折梁内设置有预应力钢筋束。本实用新型与同条件等断面配有预应力筋束实体梁对比:混凝土材料用量及梁体自重可减少达50%,普通钢筋量减少达25%。
第1~3项专利虽然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适用于大跨度、大空间的房屋建筑工程,且有多个立柱作为支撑点平行设置在上梁和下梁之间,遮挡观众视线。而不适用体育场、影剧院等的看台。
4申请号为CN201020596106.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看台多向交汇钢结构”,一种看台多向交汇钢结构,包括相互交汇于一节点的看台斜梁、楼层水平梁及结构柱,且所述看台斜梁和楼层水平梁均为钢框梁结构,所述看台斜梁与楼层水平梁交汇节点形成刚域。通过设置加劲刚域的方式,将各个方向汇交的框架梁受力集中传递到钢柱端部形成的刚域,再通过刚域将受力合理的传递到结构柱,同时这种构造方式也避免了在柱内设置过多的加劲肋,将现场焊接的位置外延,使节点区刚域可在工厂加工完成,质量得以保证;节点的设计方式不仅使得复杂的汇交梁传力路线明确化,又达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具备良好抗震性能的 目的,该申请是看台斜梁、楼层水平梁及结构柱,且所述看台斜梁和楼层水平梁均为钢框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45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