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炉膛余温退火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1168.5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43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根明;殷正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异型钢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26 | 分类号: | C21D1/26;C21D9/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炉膛 余温 退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管退火装置,尤其是一种利用加热炉膛内完全燃烧的高温尾气的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退火是钢材、钢管生产技术中的关键工艺之一,属于金属热处理工艺,简单意义上的退火就是指将金属构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临界点,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与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退火步骤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钢材或者钢管生产的次品率上升,目前常用的退火方法大都借助外力外热进行,加热炉膛内的高温气体就当做生产废气处理排放了,这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利用好生产中自然产生的热量,其次在退火过程中,密封工作也是比较重要的,退火之后一般都要经过酸洗去氧化膜的过程,倘若在退火过程中高温的金属表面大量接触空气中的氧气,就会导致大面积氧化,影响生产质量和成品率。
经测算,目前的钢管退火后经酸洗的成材率在98.46%左右,还是存在不小的上升空间的。
所以,一种能够合理利用退火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热量,并且使用惰性气体进行密封工作的退火装置的构思就产生了。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我们在生产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创造了一种一种利用炉膛余温退火的装置。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原有的加热炉膛两端加设风刀,设计成一种利用炉膛余温退火的装置,其结构包括:加热炉膛、所述加热炉膛内的耐热传动辊、退火钢管及加热火焰喷嘴,加热炉膛的两端分别设置前风刀和后风刀,前风刀和后风刀上端均设有送气管道,送气管道向前风刀和后风刀膛腔中输送高压惰性气体CO2,前、后风刀下部均设有烟道,所述前风刀和后风刀的侧面与耐火混凝土墙之间设有密封层,该密封层由硅酸铝保温棉及珍珠膨胀粉组成。
所述前风刀和后风刀由至少五个高压风刀口组成半密封空间,所述高压风刀口由不锈钢板和保温石棉层组成,出气端口形成至少11°的锲形入口。
前风刀和后风刀上部设置的送气管道连接风机,由风机来控制前风刀和后风刀里的风力和风压,保证半密封空间内形成至少1500Pa正压的预热空间。
前烟道和后烟道里产生的尾气首先通过引风装置旋风除尘器,然后输送至烟囱排空。烟囱至少要高24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1、利用惰性气体参与高压风刀的密封工作,最大限度隔绝了空气中氧气对高温的钢管造成氧化影响,保证了产出钢管的质量;2、设计前后端各设置一个风刀,保证了退火传送过程的入口和出口都有密封的效果;3、利用炉膛内的已经完全燃烧的尾气加热惰性气体,节省了燃料,并且易于装配操作,易于实现;4、退火后,经过酸洗去氧化膜后,经过测算,综合成材率可达99.62%,成材率得到提高。
经我公司研发中心科技人员现场试验,常温下的钢管,经过半密封空间进入退火炉膛,经红外线测温仪测量进入风刀的CO2温度为280℃,钢管刚进入炉膛温度为230℃,这样就减少了在退火炉膛内的受热时间、受热量,按平均室温28℃,月产量3000吨计算,每月可节省用煤量9511千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利用炉膛余温退火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半密封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前风刀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个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本装置中加热炉膛3、耐热传动辊5和加热火焰喷嘴4均属于传统的技术,在叙述中提及,不作展开介绍。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炉膛余温退火的装置,其结构包括:加热炉膛3、所述加热炉膛3内的耐热传动辊5、退火钢管6及加热火焰喷嘴4,关键在于加热炉膛3的两端分别设有前风刀1和后风刀2,前风刀1和后风刀2上端均设有送气管道,
如图3所示,前风刀1和后风刀2由至少五个高压风刀口组成半密封空间14,每个风刀口的出气端口形成至少11°的锲形入口。送气管道向前风刀1和后风刀2膛腔中输送高压惰性气体9,前风刀1和后风刀2上部设置的送气管道连接风机,由风机来控制前风刀1和后风刀2里的风力和风压,保证半密封空间14内形成1500Pa正压的预热空间。前风刀1下部设有前烟道7,后风刀2下部设有后烟道8,前烟道7和后烟道8里产生的尾气首先通过引风装置旋风除尘器,然后输送至烟囱排空,烟囱至少高24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异型钢管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异型钢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11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