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闭式抽痰套及其补气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5259.8 | 申请日: | 2012-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6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何轩樵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张秋越 |
地址: | 中国台湾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式 抽痰套 及其 补气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密闭式抽痰套及其补气结构,尤指一种具有补气单元的密闭式抽痰套及其补气结构。
背景技术
抽痰套应用于切管病患,切管是从颈部切开插管的一项外科手术,目的是让空气进出肺部,因空气不经鼻腔,缺乏温暖湿润功能,干燥的空气会使气管的分泌物跟痰增加,因此需以抽痰管30插入呼吸道抽痰。
参阅图1,现有的抽痰套连接一氧气输送管20及一连接管10,氧气输送管20提供氧气,并且通过连接管10对病患供氧,连接管10内插入一抽痰管30以抽出呼吸道内的废液。当更换抽痰管30时将抽痰管30的病患端抽出至清洗腔60内,再注水清洗,废液借由抽痰管30提供的负压而自抽痰管30排出。
现有抽痰套所存在的缺点在于,由于清洗腔60与氧气输送管20并非完全隔离,在抽出废液的同时也会将部份氧气由抽痰管30抽出抽痰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闭式抽痰套的补气结构,其管状本体具有一补气单元,当抽痰管提供负压将废液自抽痰管排出时,管状本体外的空气会由补气单元流入管状本体内,而减少被排出的氧气量。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闭式抽痰套的补气结构,其包含一管状本体;一供氧歧管,与管状本体相连通;一刮板,固定于管状本体内,该刮板与供氧歧管之间沿管状本体的轴向具有一间距;一补气单元,设于管状本体且位于供氧歧管与该刮板之间。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的补气结构,其补气单元为开设在管状本体的一贯孔。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的补气结构,其补气单元为开设在管状本体的一锥状贯孔,补气单元在管状本体外侧的孔径大于在管状本体内侧的孔径。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的补气结构,其补气单元为设置在管状本体的一逆止阀,补气单元的流通方向是自管状本体外侧流向管状本体内侧。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的补气结构更包含另一刮板,固定于管状本体内且介于供氧歧管与刮板之间,补气单元设于刮板与另一刮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闭式抽痰套,其供氧歧管连接一供氧的氧气输送管,且其管状本体具有一补气单元,当抽痰管提供负压将废液自抽痰管排出时,管状本体外的空气会由补气单元流入管状本体内,而减少被排出的氧气量。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 一种密闭式抽痰套,应用于套接一抽痰管,其包含一管状本体、一供氧歧管、一第一刮板、一第二刮板及一补气单元。
管状本体,包含一连接段及与连接段相对的一排出段。供氧歧管与管状本体相连通且介于连接段及排出段之间。第一刮板固定于排出段内,第一刮板开设有一第一穿孔。第二刮板固定于排出段内且位于供氧歧管与第一刮板之间,第二刮板开设有一第二穿孔,抽痰管自排出段穿过第二穿孔及第一穿孔。补气单元设于管状本体且位于供氧歧管与第一刮板之间。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更包含一清洗歧管,与排出段相连通且介于第一刮板与第二刮板之间。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其补气单元为开设在管状本体的一贯孔。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其补气单元为开设在管状本体的一锥状贯孔,补气单元在管状本体外侧的孔径大于在管状本体内侧的孔径。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其补气单元为设置于管状本体的一逆止阀,补气单元的流通方向是自管状本体外侧流向管状本体内侧。
较佳地,前述的密闭式抽痰套,其补气单元位于第一刮板与第二刮板之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密闭式抽痰套在抽痰管提供负压将废液抽出的同时,密闭式抽痰套外侧的空气通过补气单元进入第一刮板与第二刮板之间,因此而减少通过第一穿孔而排出的氧气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抽痰套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密闭式抽痰套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密闭式抽痰套另一态样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密闭式抽痰套工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密闭式抽痰套补气结构中清洗腔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密闭式抽痰套补气结构中清洗腔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连接管;
20、 氧气输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52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融合影像检测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含纳米金属液的微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