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59490.6 | 申请日: | 2012-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27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沈家文;庄军国;李相龙;李正强;雷春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18 | 分类号: | E02D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光松 |
地址: | 65004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塑性 混凝土 咬合 止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建筑施工设备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201020010283.5公开了一种灌注桩土体的止水加固设备,包括钻机、钻杆、高压胶管、注浆泵和注浆管,其特征是,注浆泵通过高压胶管连接到注浆管上,钻杆与钻机相连,通过钻机趋动,可拆卸,钻杆内部装有注浆管,利用桩边注浆管及桩心注浆管在灌注桩周边土体内注入符合一定要求的水泥浆,使灌注桩周边土体具有止水特性,并得到加固。完全省略了泥浆护壁或混凝土护壁工序,可确保灌注桩孔开挖质量,大大降低成孔的施工难度;避免水下混凝土浇注施工,降低灌注桩身混凝土浇注难度,确保灌注桩身混凝土浇注质量。中国发明专利号:201010104836.8一种搅拌桩止水型压顶梁,包括一浇筑在土层内的搅拌桩,在搅拌桩顶部设置有止水的压顶梁。所述压顶梁为截面为“T”型,所述搅拌桩顶部设置有一凹槽,所述截面为“T”型的压顶梁嵌入凹槽内。所述压顶梁截面还可以为台阶型,所述搅拌桩顶部设置有一凸起的型钢,所述截面为台阶型的压顶梁设置在搅拌桩顶部,台阶卡在搅拌桩的侧壁上,型钢穿过压顶梁。
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为满足止水要求,在两支护桩之间设多个连续的水泥止水桩,形成一道防渗体,但需设多个止水桩,费材、费时,且水泥桩适应变形能力弱,不利于整个支护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该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具有强度小、弹性模量小,增强止水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包括桩主体,所述桩主体左端安装有第一支护桩,所述桩主体右端安装有第二支护桩,所述桩主体中间安装有塑性混凝土止水桩。
所述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其第一支护桩与塑性混凝土止水桩咬合连接成复合的支护结构。
所述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其第二支护桩与塑性混凝土止水桩咬合连接成复合的支护结构。
该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采用塑性混凝土作为止水桩材料,具有强度小、弹性模量小、适应变形能力强的特点,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增强止水效果。采用塑性混凝土作为止水桩材料,增强了整个支护结构的性能。支护桩与止水桩之间呈咬合状态,增强了支护结构的稳定及止水效果。该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适用于地下水丰富的泥炭质土、有机质土、等不良地质中或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场地狭窄同时对止水帷幕要求较高的深基坑支护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包括桩主体1、第一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3、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所述桩主体1左端安装有第一支护桩2,所述桩主体1右端安装有第二支护桩3,所述桩主体1中间安装有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先浇筑支护桩中间的塑性混凝土桩,待塑性混凝土达到可塑状态,再浇筑两边的支护桩,两支护桩与止水桩呈咬合状态,形成一个复合的支护结构。
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包括桩主体1、第一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3、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所述桩主体1左端安装有第一支护桩2,所述桩主体1右端安装有第二支护桩3,所述桩主体1中间安装有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其第一支护桩2与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咬合连接成复合的支护结构。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采用塑性混凝土作为止水桩材料,具有强度小、弹性模量小、适应变形能力强的特点,提高支护结构的整体性,增强止水效果。
一种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包括桩主体1、第一支护桩2、第二支护桩3、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所述桩主体1左端安装有第一支护桩2,所述桩主体1右端安装有第二支护桩3,所述桩主体1中间安装有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其第二支护桩3与塑性混凝土止水桩4咬合连接成复合的支护结构。支护桩与止水桩之间呈咬合状态,增强了支护结构的稳定及止水效果。该塑性混凝土咬合桩止水装置适用于地下水丰富的泥炭质土、有机质土、等不良地质中或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场地狭窄同时对止水帷幕要求较高的深基坑支护工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594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