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能提高发动机功率减少尾气排放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9126.1 | 申请日: | 2012-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0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昱;李鹏巽;李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朝昱;李璐 |
主分类号: | F02B17/00 | 分类号: | F02B17/00;F02M35/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发动机 功率 减少 尾气 排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提高发动机功率减少尾气排放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行驶情况不断变化,所需的发动机功率也应作相应的变化,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改变发动机功率是通过改变供入的可燃气的数量来实现的,为此,化油器设有节气门,节气门通常是一个圆形或椭圆的片状阀门,可以绕其短轴转一定角度,节气门与驾驶室内的加速板用一系列杆件相连接。驾驶员将加速板踩到最低位置,节气门全部开启,此时混合气的通道截面积最大。驾驶员完全放松加速板时,节气门将混合气通过的管道截面积减至最小。在发动机转速不变时,节气门开度越大,则整个进气管道中阻力愈小,空气管内的空气流量和流速愈大,从而加大了发动机功率。
现代先进的汽车技术认为,提高汽缸内混合气的涡流和湍流程度,有助于加强油气混合,保证快速和完全燃烧。这是由于静止或层流混合气中的火焰传播速度一般不超过1m/s,而涡流和湍流时的火焰传播速度可高达100m/s。还认为可通过稀薄燃烧技术降低CO和HC的排放量,使怠速油耗下降40%。稀薄燃烧是指汽油机燃用空燃比大于18∶1或更稀的混合气,不会使燃料不能完全燃烧而产生CO和HC,也有利NOx排放量的降低。显然,稀薄燃烧最大优点是能同时降低CO、HC和NOx的排放量。稀薄燃烧目前依靠分层燃烧(分层进气)的发动机来实现。众所周知,燃用过稀的、己处于汽油机失火范围内的混合气的问题是在于难于形成火核。即使采用高能点火系统进行点火,因为在微小体积内的燃料量太少,所以往往不足以支持火焰的正常传播。分层燃烧就是要合理地组织汽缸内的混合气分布,使火花塞周围有较浓的混合气,而在燃烧室内的大部分区域具有很稀的混合气,这样可确保正常点火和燃烧,同时也扩展了稀燃失火极限,可节油和减少排放。而分层燃烧(分层进气)要求在进气过程中形成绕垂直于汽缸轴线方向旋转的有组织的空气涡流或称旋流,亦称为滚流。滚流在压缩过程中逐渐被压扁,在上止点附近破碎成许多小尺寸的涡流和湍流,可大大改善燃烧过程。显然在节气门与进气岐管之间就形成涡流,使在进气岐管内的进气门前端内的喷油器喷出的燃油立即处于涡流中,利于分层燃烧的形成。
但目前的节气门结构不仅不能形成涡流,而且还在节气门后端形成回流, 不利于分层燃烧的形成。
另一方面,根据大量的实验证明,节气门后的积碳不完全是由机油废气所携带的积碳造成的,当气门重叠后,由于排气压力增大,此时的进气压力相对较小,在废气进入废气管道的同时,也有一部分进入排气管道,虽然不会直接从排气管道排出,但瞬间会集结在节气门之后停留,然后随进气再重新进入气缸,这个忽视就是造成发动机节气门污染和发动机内部污染的主要原因,吸入的空气不完全是纯空气,而是由约1/3的废气。混合浓度下降,当混合气再次燃烧时,降低了其燃烧值,使得设计功率无法完全发挥出来。久之造成积碳的形成,不完全的燃烧,使得功率无法达到设计值,从而降低了功率,多耗了能源,不完全燃烧也使得尾气指标明显提高,造成发动机污染和空气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发动机功率减少尾气排放的装置,利于在进气岐管内形成涡流,直接对进气岐管增压,利于分层燃烧的形成,使稀薄燃烧利于形成,使燃料能完全燃烧,降低CO、HC和NOx的排放量和节油,以降低汽车低速运行成本。
为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从动气门杆和气门叶片所组成,节气门阀片至少由3~10片位于同一平面上的并可同时开启或封闭节气门控制的管道横截面的气门叶片所构成,每片气门叶片围绕其气门杆同时向一端倾斜控制开启,气体从各气门叶片之间由其倾斜形成的间隙斜向地进入管道中,形成涡流,节气门体上设有同时开启或封闭各气门叶片的多片式联动结构。
所述的多片式联动结构由节气门体、气门叶片、主动气门杆、从动气门杆、中心环架、齿轮传动盘、轴柱、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构成,节气门体为环形体,中心环架位于节气门体中心部,中心环架下端面为密封面,中心环架中部轴设有齿轮盘,主动气门杆和从动气门杆的一侧固接气门叶片一侧端,或主动气门杆和从动气门杆固接气门叶片中部,主动气门杆内端固设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齿轮传动盘齿接,主动气门杆穿过中心环架和节气门体的对应部位设轴接轴承,主动气门杆外端延伸至节气门体外侧,从动气门杆内端固设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齿轮传动盘齿接,从动气门杆穿过中心环架的对应部位设轴接轴承,从动气门杆外端轴接在节气门体内侧的轴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朝昱;李璐,未经李朝昱;李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91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