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内开二次开启功能的汽车中控门锁有效
| 申请号: | 201220148909.8 | 申请日: | 2012-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9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 发明(设计)人: | 谢暴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暴 |
| 主分类号: | E05B65/20 | 分类号: | E05B65/20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胡东升 |
| 地址: |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二次 开启 功能 汽车 门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内开二次开启功能的汽车中控门锁。
背景技术:
目前量产车辆门锁由于结构的原因具有误操作的隐患,尤其是在儿童乘坐在后排座位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误开车门的情况。
图1所示为现有一次开启的中控门锁的开启机构,释放机构2的中部通过销轴11连接在锁止/解锁块3的腰型孔中,下部设有与内开联动板4干涉的凸块5,释放机构2的上部铰接在锁棘爪6上,开启锁时,内开手柄1驱动内开联动板4绕第一转轴7转动,内开联动板4的前端卡住凸块5并带动释放机构2下行,释放机构2驱动锁棘爪6绕第二转轴8转动并与锁钩9脱离,锁钩9摆脱锁棘爪6的干涉绕第三转轴10转动,从而使门锁开启。
车辆门锁的二次开启功能在提高了门锁的安全性同时,同时降低了误操作的风险。在量产车辆门锁的二次开启功能的设计上,大多数二次开启功能机构过于繁琐,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内开机构与释放机构间增加离合器装置来实现的,在实现门锁二次开启功能时,就必须先操作内开机构,再驱动锁止/解止机构,最后在离合器装置的参与下,共同实现二次开启功能;而实现离合器装置的功能又往往需要由离合器和一个单独的扭簧(或压簧)组合在一起实现。这样造成二次开启门锁整个机构零件数目过多,实际操作中力的传递要经过数次传递后才能达到释放机构,使门锁不易开启,势必会影响到锁的整体性能。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内开二次开启功能的汽车中控门锁,可以减少利用锁止机构中繁杂的零件,降低轿车的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内开二次开启功能的汽车中控门锁,包括:
设于车体内的内开手柄,由所述内开手柄驱动绕第一转轴7转动的内开联动板;
释放机构,其中部通过销轴连接在锁止/解锁块的腰型孔中,所述释放机构的下部设有与所述内开联动板干涉的凸块,释放机构的上部与能够阻止锁钩转动开启的锁棘爪的一端铰接;所述锁棘爪的中部设有连接在锁体上的第三转轴;
与所述凸块干涉的内开联动板的前端设为弧面,并在所述弧面的末端设有能让所述凸块嵌入的U型槽。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不通过离合器装置,而是通过对一个关键零件-内开联动板的结构进行结构改型设计就能实现汽车门锁的二次开启功能,减少利用锁止机构中繁杂的零件,从而减少轿车的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一次开启的中控门锁的开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二次开启的中控门锁的开启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释放机构与内开联动板的初始位置关系示意图;图4为第一次扳动内开手柄后释放机构与内开联动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5为释放机构复位后第二次扳动内开手柄前,释放机构与内开联动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标号:1内开手柄,2释放机构,3锁止/解锁块,4内开联动板,5凸块,6锁棘爪,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锁钩,10第三转轴,11销轴,12U型槽。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5,本实施例的具有内开二次开启功能的汽车中控门锁,其包括:设于车体内的内开手柄1,由内开手柄驱动绕第一转轴7转动的内开联动板4;释放机构2,其中部通过销轴连接在锁止/解锁块3的腰型孔中,释放机构2的下部设有与内开联动板4干涉的凸块5,释放机构2的上部与能够阻止锁钩9转动开启的锁棘爪6的一端铰接;锁棘爪6的中部设有连接在锁体上的第二转轴8;与凸块5干涉的内开联动板4的前端设为弧面,并在弧面的末端设有能让凸块5嵌入的U型槽12。
实际使用中,第一次拉动内开手柄1时,如图3示,当内开手柄通过杆件或拉线作用于内开联动板4时,内开联动板4围绕第一转轴7转动的同时,利用其端部的弧面拉动释放机构2上的凸块5,将释放机构2从原来的锁止位置推到解止位置上。由于内开联动板端部设置了U型槽12,使释放机构2在转动过程中局限在了U型槽内,如图4示,而U型槽的设计也为下一个动作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整个运动过程中,释放机构2只在内开联动板4拉动下发生小角度转动,在开启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在第一次拉动内开启机构的过程中,对锁紧机构不产生任何影响,门锁不会打开。
第一次开启动作结束,内开手柄1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回转,内开联动板4也在扭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而此时释放机构2也从内开联动板4的U型槽退出。
第二次拉动内开手柄1时,图5示,内开联动板4带动释放机构2运动,只不过内开联动板4和释放机构2的接触位置发生了变化,整个运动过程中内开联动板4将通过释放机构2直接带动锁棘爪6下行,使锁棘爪6与锁钩9脱离,锁钩绕第三转轴10转动实现门锁的二次开启功能;在此过程中,释放机构2受锁止/解止块3上腰型孔的限制做直线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暴,未经谢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89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捷式离子棒
- 下一篇:包装瓶灌装、旋盖、喷码、锡封一体成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