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紫外光介入氧化分解内燃机排放废气中污染物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40660.6 | 申请日: | 2012-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60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杨德利;张立新;王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德利;张立新;王艳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B01D53/94;B01D53/56;B01D53/62;B01D5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外光 介入 氧化 分解 内燃机 排放 废气 污染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紫外光介入氧化分解内燃机排放废气中污染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燃油在内燃机燃烧后的负产物排放是危害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测算内燃机能量转换做部率仅占燃烧值的38%,其余部分为33%的排气损失,29%的冷却损失。在排气过程中,有相当成分是燃烧负反应产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烟尘微粒(某些重金属化合物、铅化合物、黑烟及油雾)、甲醛等。内燃机尾气排放有害气体,及有害气体的颗粒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的主要因素之一。计量单位PM2.5的悬浮颗粒物对人体危害最大,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而PM2.5的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逐步暴露出其恐怖的一面,其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可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泰国、印度等均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目前,国内外汽车等内燃机排放尾气还停留仅使用三元催化器作为排放净化器。三元催化器虽是安装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中最重要的净化装置,它可将内燃机尾气排出的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通过氧化和还原作用转变为无害的二氧化碳、水和氮气。三元催化器安装在内燃机排气管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又称之为三元(效)催化转化器。三元催化器的工作原理是:当高温的内燃机尾气通过净化装置时,三元催化器中的净化剂将增强CO、HC和NOx三种气体的活性,促使其进行一定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其中CO在高温下氧化成为无色、无毒的二氧化碳气体;HC化 合物在高温下氧化成水(H20)和二氧化碳;NOx还原成氮气和氧气。三种有害气体变成无害气体,使内燃机尾气得以净化。
但三元催化器对于内燃机尾气的净化作用有限,三元催化器只能同时将废气中的上述三种主要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但其对内燃机尾气中的颗粒物的净化没有任何作用,三元催化器不能净化内燃机尾气排放中的有害颗粒物,需要其它方法进行解决处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紫外光介入氧化分解内燃机排放废气中污染物的装置,该装置能分解净化内燃机排放出来的颗粒物,增加三元催化器的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内燃机颗粒物排放,净化尾气有害物,减少环境污染。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主要由光触媒网和紫外光照射光源所组成,在内燃机排气系统中设至少一个供内燃机排放废气经过的紫外光照射区;该紫外光照射区中心设有至少一个波长为126~400nm的紫外光照射光源,该照射光源周边设有包围该照射光源并使得内燃机排放废气得以通过的通道;紫外光照射区的至少一端设至少一个供内燃机排放废气经过的光触媒网。所述的装置包括一个管状的壳体,壳体串接在内燃机排放废气的管道中,壳体内中心设有一个波长为126~400nm的紫外光照射光源,照射光源至少一端的壳体内设有至少一个横向拦设该壳体内空间的光触媒网。所述的照射光源的两端的壳体内各设有至少一个横向拦设该壳体内空间的光触媒网。所述的壳体两端部设有供光触媒网卡设的光触媒网卡槽,光触媒网卡槽为带开口的卡槽,该卡槽的开口部设有卡盖。所述的壳体串接在三元催化器前端的内燃机排放废气的管道中,或串接在三元催化器后端的内燃机排放废气的管道中,或串接在三元催化器前端和后端的内燃机排放废气的管道中。
上述结构设计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该装置能分解净化内燃机排放出来的颗粒物,增加三元催化器的催化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内燃机颗粒物排放,净化尾气有害物,减少环境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德利;张立新;王艳,未经杨德利;张立新;王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406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BS信号采集系统
- 下一篇:基于ESPR的重金属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