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装箱货运卡车的空气动力减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11496.6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胡兴军;王靖宇;李修城;杨博;廖磊;乔银波;范爱华;冬春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35/00 | 分类号: | B62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装箱 货运 卡车 空气 动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装箱货运卡车的空气动力减阻装置,属于汽车的空气动力减阻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完成的货运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0%。据资料显示,当货运汽车车速为80km/h时,其所受到气动阻力占总阻力的50%;对于8吨以上的大型货车,当气动阻力系数降低30%时,可使油耗降低12%-13%。因此,对大型货车采取减阻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集装箱货运卡车来说,引起阻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1)驾驶室与集装箱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依据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货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气体的运动,在驾驶室与集装箱之间的间隙内产生强烈的湍流,导致能量的耗散,引起阻力;(2)由于驾驶室的高度一般低于集装箱,所以远方来流撞击到车头前部以后经前风窗,到达驾驶室顶部,一部分气流直接冲击到集装箱上,在集装箱前部形成面积很大的正压区,引起阻力;(3)卡车在行驶过程中在集装箱的尾部会形成很大尺度的漩涡,导致能量的耗散,引起阻力。目前,部分集装箱货运卡车已装有导流罩或井字形格栅,虽然起到一定的减阻效果,但是减阻效果并不好,也很少考虑尾部漩涡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提供一套用于减阻的汽车附件来有效降低集装箱货运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气动阻力。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下:
本实用新型包括导流罩本体、侧部导流板、前部井字形格栅、尾部门字型襟翼。所述导流罩本体、侧部导流板、前部井字形格栅和尾部门字型襟翼的壁厚D为5mm-10mm;所述导流罩本体的宽度W1与驾驶室顶的宽度相当,高度H1约为驾驶室顶部到货箱顶部高度差的五分之四,长度L1和驾驶室顶部的长度相当(导流罩顶部曲面的曲率应保证与货箱顶部相切);所述导流罩末端伸出驾驶室一部分且伸出部分尺寸L3约为驾驶室与货箱距离的四分之一,导流罩本体与侧部导流板采用柔性元件光滑过渡连接;
所述侧部导流板有一定外倾角A且外倾角A视货箱与驾驶室的相对宽度而定,一般取8-12°,侧部导流板的长度L4约为驾驶室高度的三分之二,侧板的宽度在车身纵轴方向的投影长为L3;
所述前部井字形格栅的两个竖板的长度为L5约为货箱高度的五分之三,两个横板的长度L6约为货箱宽度的四分之三,四个板的宽度W2约为驾驶室与货箱距离的四分之一,横板超出竖板的尺寸为L7约为横板长度的八分之一、竖板超出横板的尺寸为L8约为竖板长度的十分之一;
所述尾部门字型襟翼两个竖板的长度L9约为货箱高度的五分之四,横板的长度L10约为货箱宽度的四分之三,尾部门字型襟翼的宽度W3约为90-100mm;所述导流罩本体安装于驾驶室顶部靠后的位置;所述侧部导流板安装于驾驶室两侧的位置;
所述前部井字形格栅安装在货箱的前表面中间稍靠上的位置,前部井字形格栅的水平中心线与货箱前表面水平中心线的距离为C约为货箱高度的五十分之一;所述尾部门字型襟翼安装在货箱后表面的中间位置上;所述导流罩本体、 侧部导流板、前部井字形格栅和尾部门字型襟翼都通过螺栓与车身本体相连且可实现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比较现有技术的优点:
1、上述装置可以起到引导气流的作用,减少气流的能量耗散,从而达到减少气动阻力、节能减排的目的。
2、由于上述装置从空气动力学专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在整车产生气动阻力的各个部位,所以减阻效果比现有方案要好。
3、上述装置不仅减少了气动阻力还提高了货车的经济性、安全性及操作稳定性。
4、由于上述装置很容易获得,所有货车用户都可以安装,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组成部分的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流罩本体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流罩本体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部导流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部导流板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前部井字形格栅安装位置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前部井字形格栅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尾部门字型襟翼安装位置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尾部门字型襟翼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114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电缆以及电动车辆的充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碳酸司维拉姆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