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装式钢结构中空建筑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96612.1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72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崔昌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昌安 |
主分类号: | E04H1/02 | 分类号: | E04H1/02;E04H9/00;E04B1/34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装 钢结构 中空 建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装式钢结构中空建筑。
背景技术: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的主要场所,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除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虽然目前的建筑物墙体要求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但这三种方式均达不到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保温、隔冷热、隔音、耐火、节能、环保、抗震、耐久等现代建筑所应具备的功能。另外,传统钢结构建筑中的窗框直接固定在横梁及竖向支撑上,导致外面冷空气通过横梁及竖向支撑传导到室内。
另外,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不同的地区对建筑物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块结构等并不能满足各地区的需求,且其耗能多,不环保,不能够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式钢结构中空建筑,它以建设中空型、自保温型、节能型、轻体型、整体型、低碳型、抗震型、耐久型为宗旨,以精选材料,科学设计,科学组合为理念,使建筑物在中空状态下能够自保温、隔冷热、隔音、耐火、节能、环保、抗震、耐久的现代建筑,既符合中国墙改办宗旨,又符合社会现代建筑发展观。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中空屋面A、中空墙体B、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C,中空墙体B上对应室内的位置设置有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C,中空墙体B顶部设置有中空屋面A。
所述的中空屋面A包含屋面瓦1、防水层2、第一板材3、第一空气层4、第二板材5和第一挤塑板保温层6,屋面瓦1下端紧密设置有防水层2,防水层2下端设置有第一板材3和第二板材5,且第一板材3和第二板材5之间设置有第一空气层4,第二板材5下端对应室内处设置有第一挤塑板保温层6。
所述的中空墙体B包含内墙体和外墙体,其外墙体包含第三板材7、第二挤塑板保温层8、第二空气层9和第四板材10,第三板材7的内壁紧密设置有第二挤塑板保温层8,第二挤塑板保温层8内壁设置有第四板材10,且第二挤塑板保温层8与第四板材10之间设置有第二空气层9;其内墙体包含第五板材11、第三空气层12和第六板材13,第五板材11与第六板材13之间设置有第三空气层12,第五板材11与第六板材13且通过方管和螺钉连接。
所述的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C包含横梁竖向支撑14、第四空气层15、T型板材16和密封层17,第四空气层15设置在横梁竖向支撑14和T型板材16之间,T型板材16内壁紧密设置有密封层17。
所述的中空屋面A、中空墙体B、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C均按照图纸及排版图工厂化一次完成加工,现场干作业组装。
所述的板材为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自保温,隔冷热,隔音;防火,耐火;节能,节材;抗震,耐腐,耐久;工厂化生产,现场干作业组装;材料可二次或多次利用;终止重复外墙外、外墙内保温,优越于夹芯保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墙阳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墙阴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墙与内墙呈T型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墙与内墙呈T型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墙与外墙呈T型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中空屋面A、中空墙体B、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C,中空墙体B上对应室内的位置设置有中空窗框与横梁竖向支撑C,中空墙体B顶部设置有中空屋面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昌安,未经崔昌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966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警务便民信息亭
- 下一篇:预应力张拉装置的自动化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