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水蒸发式通风及降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40775.8 | 申请日: | 2012-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35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孟忠伟;黄海波;曾东建;王永忠;罗怀灿;谭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24 | 分类号: | B60H1/24;B60R16/033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3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水 蒸发 通风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用增湿降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车用水蒸发式通风增湿及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的检测,如果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93.5%的汽车都存在车内空气甲醛或者苯含量超标的问题,其中新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最差。主要是车内装饰所用的材料本身还有有害物质。如地胶、座套垫、皮革、胶粘剂,这些装饰材料中还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当汽车在烈日下暴晒半小时以上时,车内的温度会上升至65 ℃以上,加速车内甲醛﹑苯等有害污染物的释放,严重的会使人致癌。目前,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已完成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初稿编制和意见征集,目前正拟以行业标准形式予以实施,旨在对车内空气污染物进行控制。此外由于车内温度过高,进到车里就像进到狭小的桑拿房一样,让人大汗淋漓,造成驾乘的不舒适性,为人们的驾乘出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车内通风是降低污染物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已公开实用新型专利《车用通风降温器》(申请号:200420093683.1),《分体式太阳能轿车室内温度调节器》(申请号:2006162526.0),《一种用于轿车的通风降温装置》(申请号:200820028299.1)和《车载太阳能排风降温器》(申请号:200920184878.X),采用通风换气的方法拟解决该问题。这些专利都利用太阳能板和电池作为系统能源,并采用各种方式将车内空气排出车外;但均无制冷功能,由于日照强烈及车外温度较高,仅靠通风来降低车内温度的能力有限。车内有害污染物的释放量随车内温度的升高将呈现非线性的快速增长,因此,在进行车内通风的同时对车内空间进行降温将凸显其重要型。
针对驻车时车内降温,实用新型专利《轿车蓄能快速降温器》(申请号:200910179271.7)利用太阳能板和电池作为系统能源,并利用压缩机压缩并储存低温气体,并在驾乘人员进入车内后由电磁阀控制快速释放低温气体,排出车内热空气。该专利系统复杂,能耗高,且低温气体的实现较为困难,应用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水蒸发式汽车驻车时通风及降温系统》(申请号:201010225769.5)利用廉价的水作为制冷介质,依靠水蒸发吸热降低车内温度。但该专利考虑到维持车内空气的湿度,需要采用高效的热管换热器进行换热,制冷效果主要受到热管换热器的效率;并且在换热后的需要将湿热空气靠大功率的离心风机通过管道排出车外。因此,该系统也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能耗较大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需热管换热器),能耗更低、兼具通风、制冷功能的一种车用水蒸发式通风及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车用水蒸发式通风及降温装置,包括光伏太阳能板顺次与充放电控制器以及蓄电池连接,充放电控制器与温湿度控制器连接,温湿度控制器由单片机电源控制电路以及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组成;
置于车内底板上的通风降温器:通风降温器的壳体由隔板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的进风通道上设置有轴流循环风机,吸水性多孔蜂窝陶瓷体的上部置于上腔室的出风通道上,吸水性多孔蜂窝陶瓷体的下部伸入下腔室内的水中;轴流排风风机安装在车窗上,轴流排风风机的进风口位于车内,轴流排风风机出风口穿过车窗朝向车外;
所述单片机电源控制电路分别与轴流循环风机以及轴流排风风机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设置在车内。
上述轴流排风风机为两个,两个轴流排风风机采用相同方式分别安装在左、右后门车窗上:轴流排风风机的出风口穿过车窗的密封条朝向车外。
上述蓄电池的容量为3 Ah~20 Ah,光伏太阳能板的功率为5 W~30 W,轴流循环风机和轴流排风风机的功率均为1 W~8 W。
上述光伏太阳能板安置于汽车后挡风玻璃处。
上述蓄电池和充放电控制器安置于汽车后备箱内。
上述通风降温器安装在汽车前排正驾或副驾的座椅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407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前门板缓冲结构
- 下一篇:自复位牵引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