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AT穿越方法以及服务器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94542.7 | 申请日: | 2012-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6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关文魁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nat 穿越 方法 以及 服务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NAT穿越方法以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NAT(Network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是广域网中为解决公网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地址)地址紧缺所采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在使用NAT设备的广域网中,公网中的客户端不能主动向私网中的客户端发起通信,所以如何实现NAT穿越已经成为互联网通信领域的技术人员现阶段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现有的一种NAT穿越方法,包括:客户端向STUN(Simple Traversal ofUDP overNATs,NAT的UDP简单穿越)服务器发送NAT设备类型检测请求,从而获取客户端对应的NAT设备类型信息;客户端向通信对端发起会话,以便向通信对端发送客户端对应的NAT设备类型信息,并同时获得通信对端对应的NAT设备类型信息;客户端和通信对端根据双方的NAT设备类型采用相应的NAT设备穿越方法;客户端和通信对端进行数据传输。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客户端执行NAT设备穿越之前,客户端需要向STUN服务器发送NAT设备类型检测请求,从而STUN服务器在检测到客户端的NAT设备类型后反馈给客户端。所以这就导致当出现新的NAT设备类型时,STUN服务器无法检测NAT设备类型或者检测到的NAT设备类型可靠性不高时,客户端不能实现NAT的穿越,所以现有方案适应性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NAT穿越方法适应性不高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NAT穿越方法和服务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NAT穿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客户端向预定地址发送的第一请求信息,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包括用于建立第一连接的握手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请求信息创建与所述客户端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
接收所述客户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发送的第二请求信息,所述第二请求信息包括协议标识、通信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
根据所述第二请求信息创建与所述通信对端之间的第二连接;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在所述客户端与所述通信对端之间传递数据包。
优选地,所述第二请求信息中的协议标识为用户数据包协议UDP标识,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请求信息创建与所述通信对端之间的第二连接,包括:
在本地开设与所述通信对端对应的UDP端口,以便与所述通信对端建立UDP通道;
建立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与所述通信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是通过所述第一请求信息获取的IP地址和端口;
向所述客户端发送通道建立成功响应。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在所述客户端与所述通信对端之间传递数据包,包括:
接收所述客户端通过第一连接发送的第一类型数据包;
将所述第一类型数据包重新封装为UDP数据包;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选择对应的第二连接将所述UDP数据包转发给所述通信对端;
和/或,
接收所述通信对端通过第二连接发送的UDP数据包,所述UDP数据包是所述通信对端在接收到所述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发送的数据包;
将所述UDP数据包重新封装为第一类型数据包;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选择对应的第一连接将所述第一类型数据包转发给所述客户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请求信息中的协议标识为传输控制协议TCP标识,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请求信息创建与所述通信对端之间的第二连接,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请求信息中通信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执行与所述通信对端的三次握手过程,从而建立与所述通信对端的TCP通道;
建立所述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与所述通信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
向所述客户端发送通道建立成功响应。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在所述客户端与所述通信对端之间传递数据包,包括:
接收所述客户端通过第一连接发送的第一类型数据包;
将所述第一类型数据包重新封装为TCP数据包;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选择对应的第二连接将所述TCP数据包转发给所述通信对端;
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945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