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车轮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6562.X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29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弗雷德里克·彼得·沃尔夫-蒙海姆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2 | 分类号: | B60G15/02;B60G17/02;B60G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杨帆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州迪尔***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车轮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车轮悬架。
背景技术
由于车轮悬架预先确定的运动学限制,通常弹簧和/或减震转化比随车轮经过的行程而变化。该弹簧或减震转化比是车轮的行程和弹簧端部彼此相对运动之间、或者车轮的行程和减震器上部(例如活塞杆)与减震器下部(例如气缸)的相对运动之间的比例。因此,在悬架压缩和延伸引起车轮运动时,例如在车辆加速、刹车或转弯和类似的行为时,以及由于车辆的装卸工作,车轮悬架部件的运动会不理想地影响车辆的驱动行为。
考虑在所有正常驱动条件下最佳的车辆驱动行为,意欲获得单独的车轮悬架部件对悬架压缩和延伸的改进的运动行为的车轮悬架在各种具体变化中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例如US5,620,199描述了一种要提高车轮动作幅度(即悬架压缩和延伸的幅度)的外倾角和循迹行为的车辆的悬架系统。为此,提供与上、下悬架臂可枢转地连接的控制杆,其中,该悬架臂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轮架,并且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至车辆上部结构。该控制杆是成角度的并具有两个臂件,其中弹簧-减震器元件的下端与控制杆的一个臂件可枢转地连接。
此外,US5,048,858描述了一种用于机动车前轮的车轮悬架,其包括在轮架上枢接的上、下悬架臂以及与该上悬架臂或下悬架臂连接并靠在车辆上部结构上的弹簧-减震器元件。该弹簧-减震器元件支承在可枢转地保持悬架臂中的一个上的轴承中的轴承杆上的上悬架臂和下悬架臂之间,并在弹簧运动时通过安装在上部结构上的控制杆而被引导。弹簧-减震器元件的下支承点的可变安排允许具有良好的阻尼系数的紧凑安排。
US3,858,902描述了一种用于轻量级车辆的车轮悬架,其依车辆实际负载改变弹簧-减震器元件的倾斜,因此不管车辆的负载如何,车辆上部结构到路面的距离可以基本上保持恒定。为了改变弹簧-减震器元件的倾斜,提供发动机,其一端连接至车辆上部结构并且另一端连接弹簧-减震器元件。
US2005/0248116A1也公开了一种可主动调节的车辆车轮悬架。在下悬架臂上,具有轮架在其上枢接的外部端和在车辆上部结构上可旋转地枢接的内部端,在内部端和外部端之间,也提供了任选地可移动的中间枢轴点,弹簧-减震器元件的下端与该点连接。该中间枢轴点通过驱动器(特别是电动线性驱动器)移动,其一端连接中间枢轴点,另一端连接悬架臂。
GB 1 372 051提出一种在轮架臂上支承弹簧-减震器元件下端的车轮悬架。通过相应臂的设计,可在车轮的移动和弹簧-减震器元件的移动之间设置期望的转化比率。
发明内容
在此背景下,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特别是机动车的车轮悬架,其允许以最小化的结构复杂性根据车辆车轮经过的行程调整支承车辆上部结构的弹簧的弹簧刚度并调整减震器的阻尼系数。换言之,该弹簧和阻尼转化比可根据连接车轮悬架的车轮的行程来调整。此外,该调整可在没有外部能源供应的情况下执行,例如用于驱动主动驱动器。
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此目的。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轮悬架,具有至少一个枢接在轮架上的下悬架臂和上端靠在车辆上部结构上且下端与下悬架臂连接的弹簧-减震器元件,
下悬架臂具有滑块导向件,弹簧-减震器元件的下端在滑块导向件内被可移动地引导,弹簧-减震器元件包括自由端能在车辆上部结构上可移动地被支承的控制臂。
上述滑块导向件相对于车辆纵轴在横向方向上延伸。
上述滑块导向件在横向方向上具有坡度,其最低点最接近于车辆上部结构。
上述滑块导向件的坡度是单一的。
车辆上部结构具有接触面,接触面在车辆垂直轴线方向上延伸,且在车辆上部结构上的弹簧-减震器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悬架压缩/延伸运动期间控制臂的自由端靠在接触面上。
接触面具有相对于车辆垂直轴线的斜角,如此车辆上部结构的直径沿接触面自下而上地增大。
车辆上部结构的直径沿接触面自下而上地线性增大。
至少一个上悬架臂枢接在轮架上。
应当指出的是,以下说明书中分别列举的特征能以任意方式或技术上可认识到的方式相互结合,进而组成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方案。说明书,特别进一步地结合附图表征和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65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