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异位生物修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4270.2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8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展漫军;卜现亭;李婧;杭静;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石敏 |
地址: | 21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物 污染 土壤 生物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异位生物修复方法,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息的环境资源之一。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以及油井、矿山开采和大气沉降,土壤污染现状不断恶化。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不但可能通过农业生产进入食物链,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还会对地表水、地下水等水体造成次生污染,更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被人体摄入,危害人群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调整,许多在主城区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主要包括化工、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制造、轻工等行业。这些置换出来的工业用地极有可能被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变成商业和居住用地等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用地进行开发建设。而多年的工业生产活动对厂区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污染影响相当严重,须在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后对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清除污染或降低风险以满足改变土地利用性质的需要。可见,城市土地资源重新规划后工业用地面临转型时,工业场地污染土壤的治理成为一种紧迫和必须的任务。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处理。异位生物修复是将污染土壤挖掘出,置于一定的设备中,通过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利用微生物代谢功能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技术。
菇渣是食用菌生产后废弃的培养基质。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大,菇渣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如果不对其充分合理地利用,将对生态环境构成很大的压力。菇渣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及N、P、K等营养物质,且具有疏松多孔的物理性质和一定的物理强度,是理想的适用于异位生物修复的土壤调节剂。本发明利用菇渣作为土壤调节剂,对有机物污染土壤进行异位生物修复,既为菇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也为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探索了一套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菇渣应用于有机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一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异位生物修复方法,可供工业化应用且成本低廉、操作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异位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是基于一种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装置实现,所述的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装置组成包括:用于堆放土壤的敞口基座;所述基座的横向插有间隔开设曝气孔的主动曝气管,所述基座的纵向插有间隔开设曝气孔的被动曝气管,所述主动曝气管的两端均与大气相连,所述被动曝气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连接有空气压缩机;
本异位生物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土壤破碎过筛,去除大块砾石,过筛,筛网孔径为5-10mm;
第二步——将食用菌类生长后残留的菇渣进行粉碎过筛,筛网孔径为5-10mm;
第三步——土壤和菇渣以60:-15:1的比例充分混合;
第四步——向掺入菇渣的土壤中加入含有C、N、P元素的肥料,喷水至土壤含水率为20-30%;
第五步——用生石灰、盐酸等调节掺有菇渣和肥料的湿润土壤pH值至7-7.5;
第六步——将掺有菇渣和肥料的湿润土壤填入基座,埋设主动曝气管及被动曝气管,堆制成生物堆;
第七步——每天用空气压缩机通过被动曝气管向生物堆鼓风进行被动曝气;每天用喷壶向堆体表面喷水保持堆体土壤的含水率在20-30%,并监测堆体温度;
第八步——堆体温度从开始上升到下降至稳定为一个堆体运行周期,当一个堆体运行周期完毕后,目标污染物下降到修复目标值以下,则完成生物修复,否则进行翻堆,并转至第三步。
本发明进一步的特征如下:
1、第四步中,向土壤添加肥料后,C元素、N元素、P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分别为450-1000mg/kg、45-100mg/kg、4.5-10mg/kg。
2、所述基座长6-8米,宽2-3米,高1-1.5米。
3、所述被动曝气管的数量为3根,埋设在基座离地面10-15cm高处,被动曝气管内径3-4cm,曝气孔孔径为3-5mm,曝气孔密度为60-120个/米。
4、所述横向的主动曝气管共3排,基座离地面30cm处和基座离地面60cm处各插入1排,基座上方土堆离地面90cm处插入1排,每排5根,共计15根,主动曝气管内径8-10cm,曝气孔孔径为3-5mm,曝气孔密度为80-150个/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4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片状硅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外用中药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