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赤霉素发酵液的浓缩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3405.3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6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杜明华;林雄水;林丽华;方富林;蓝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07/93 | 分类号: | C07D307/93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赤霉素 发酵 浓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赤霉素的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赤霉素,是广泛存在的一类植物激素。其化学结构属于二萜类酸,由四环骨架衍生而得。可刺激叶和芽的生长。已知的赤霉素类至少有38种。赤霉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在某些方面有较好效果。例如提高无籽葡萄产量,打破马铃薯休眠;在酿造啤酒时,用GA3来促进制备麦芽糖用的大麦种子的萌发;当晚稻遇阴雨低温而抽穗迟缓时,用赤霉素处理能促进抽穗;或在杂交水稻制种中调节花期以使父母本花期相遇等。
目前赤霉素主要通过发酵方法制取。发酵主要原料为淀粉、花生饼、玉米浆、葡萄糖等。赤霉素菌种先经斜面菌种培养(27℃,4~5d),再经种子菌种培养(27℃,4~5d)。在种子罐发酵的工艺条件为27℃,72h。发酵罐合成的工艺条件为27℃,160h,生物合成后经过滤浓缩却得赤霉素成品(浓缩水剂)。
常见的浓缩方法为蒸汽和纳滤膜,生产路线例如:赤霉素发酵液——板框过滤——超滤——纳滤——薄膜蒸发——乙酸乙酯萃取——减压浓缩——结晶。但薄膜蒸发和纳滤膜这两者存在的问题是成本较高,且赤霉素不能达到足够高的浓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霉素的浓缩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赤霉素发酵液的浓缩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赤霉素发酵液,板框过滤;
(2)超滤:
(3)反渗透膜浓缩,其中,反渗透膜的分子截留量为50-150;过膜压力为25-30bar,温度低于26℃。
其中,步骤(1)的板框过滤为200目-400目。
其中,步骤(2)的超滤孔径为1-10万截留分子量。
其中,超滤料液的浓度1200-1650r/ml。
其中,步骤(3)过膜压力为28bar,温度为25℃。
其中,还包括步骤(4):膜通量下降到预定值时,对膜进行清洗,使膜通量恢复。
本发明发现,料液过膜时,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料液的流动和膜通量的提高,但温度对赤霉素的透过率影响很显著,温度低于26℃,损失的产品会大为减少。如高于26℃,损失会快速增加。因此,20-26℃是最佳范围。随着过膜压力的增加,通量也随之变大,25-30bar间通量上升的最快,超过30bar通量增加速度放缓。因此,25-30bar是最佳范围。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通常的纳滤膜得到的浓缩液效价低,不超过3000r/ml,而本发明反渗透膜可将赤霉素料液浓缩到10000r/ml以上。
2、透析液中损失的赤霉素少,产品收率可以达到96.5%以上,,甚至可达到99%以上,
4、产品的收率高,在98%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膜分离操作基本工艺流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膜通量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板框过滤
某厂家的赤霉素发酵液经过200目的板框过滤,浓缩液经过水洗再次压滤,将板框滤液和水洗后的压滤液合并,作为超滤膜的进料液。
2)超滤除杂
板框滤液经过分子截留量为8万的卷式超滤膜浓缩,浓缩约60倍,超滤浓缩液回板框再次压滤,而超滤透析液作为实施例2的进料。
实施例2
分子截留量为50-150的反渗透膜。
方法:将实施例1中得到的料液加入中试设备料罐中,检查各阀们、开关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启动设备,定时记录起止时间、压力、温度等相关数据,并定时测定过滤速度(计算膜通量)。
在操作结束后,排除滤渣,用清水冲洗系统,先用07#清洗剂进行清洗,运行20分钟,用清水冲洗至pH值中性;接着采用10#清洗剂清洗40min。具体操作流程见图1。
压力对通量的影响见表1。
表1压力对膜通量和糖透过率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过膜压力的增加,通量也随之变大,25-30bar间通量上升的最快,超过30bar通量增加速度放缓,于是选择28bar进行进行下一步:。
试验料液的浓度在1200-1650r/ml间波动,随着试验的进行,浓缩罐中的浓度逐渐增加,导致通量也逐渐下降,当通量下降到约1LMH左右时停止浓缩。本次实施例使用反渗透膜进行了3批试验,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见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三达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34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冷设备及其发光搁架组件
- 下一篇:一种桂哌齐特的纯化脱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