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78665.1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3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进;孙钟明;张永平;陈健;汪洋;陆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张永平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B23H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成形 原理 电火花 加工 电极 损耗 补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种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火花加工中离线预测和补偿电极损耗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火花加工(EDM)作为一种特种加工方法,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利用瞬时放电产生大量的热以蚀除材料,而无需关注材料的硬度;同时,由于这种加工方式为非接触式加工,不存在机械应力、变形等问题,因而在超硬难加工材料、深孔、窄槽等的加工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用于模具制造、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存在电极损耗问题,特别是在电极边缘和尖角处,损耗更为严重,造成了电极形状变形,严重影响了加工精度。目前,在电火花成型加工领域,为了解决该问题,一般采用更换电极和人工修配电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一方面对经验的依赖性强,可靠性不高,补偿精度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电极的制作费时费力,周期长,且复杂电极的制作成本高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用于解决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预测和补偿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基于反成形原理的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损耗补偿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几何模型:根据想要获得的工件或型腔的形状,建立对应的工件和电极的几何模型,设定相应的初始加工条件,包括电极和工件的仿真起始形状、放电间隙、单次放电的等蚀除量等。
(2)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反成形结果:根据电火花放电的基本过程,搜索放电位置;由损耗规律蚀除相应位置的材料;更新电极和工件的几何模型,以移除蚀除单元,形成蚀除坑;依次循环,模拟其反向成型过程,经与正向成型同样的放电加工过程后,可使电极恢复为所需的初始形状,即最终真正用来加工的电极的形状。
(3)制作预补偿电极,完成加工:按模拟所得的结果制作电极,利用该预补偿后的电极进行实际加工,可抵消电极损耗的影响,获得具有理想形状的工件或型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在加工前,根据欲获得的目标工件的理想形状,利用电极损耗机理,反推所需的电极初始形状。使得具有该形状的电极,在放电加工损耗后,恰能加工出具有所需理想形状的工件。即通过电极形状的预变形,抵消电极损耗的影响,可实现电极损耗补偿,提高电火花的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反成型原理图,其中,(a)是正向成型原理图,(b)是反向成型原理图;
图2是电极反成形补偿流程图;
图3是电机和工件的几何模型示意图;
图4是电火花成型加工的仿真模型结构图;
图5是一般的未经电极补偿的电火花加工示意图,其中,(a)放电前示意图是,(b)是放电后示意图;
图6是经反成形补偿的电火花加工示意图,其中,(a)是放电前示意图,(b)是模拟结果示意图,(c)是放电加工前示意图,(d)是放电加工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了简化说明,忽略了放电间隙),只需将具有目标形状的工件作为电极,相应的电极作为工件,反向加工,经过与正向成型同样的放电加工工序,即可获得电极和工件的初始形状。
在正向成型,即正常的加工过程中,电极进给F,由于存在电极损耗(阴影部分),电极形状发生了变形,其底面由原来的平面变为了弧面,如图1(a)所示。
在反向成型中,如图1(b)所示,交换电极和工件的放电极性,让工件反向进给F,作为电极来加工转为工件的电极,并以其正向成型加工中的最终形状作为初始形状,经过相同工序的放电加工后,同样由于损耗(阴影部分)而产生了变形。由于和正向成型加工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电极和工件材料移除率发生了对换,因此两处阴影部分完全相同,使得电极恢复了原始形状,其底面由原来的弧面恢复为平面。
如图2所示,为电极反成形补偿流程图。大致分为3步,
(1)建立几何模型
根据想要获得的工件或型腔的形状,建立对应的工件和电极的几何模型,设定相应的初始加工条件,包括电极和工件的仿真起始形状、放电间隙、单次放电的等蚀除量等,并制定加工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张永平,未经浙江大学;张永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86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碳沉积抑制技术的氟碳混合气体绝缘开关装置
- 下一篇:传感器在线校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