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棉及棉型织物原位催化降解杂质的低碱前处理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75698.0 申请日: 2012-12-26
公开(公告)号: CN102978960A 公开(公告)日: 2013-03-20
发明(设计)人: 阎克路;胡婷莉;李戎;王建庆;侯爱芹;黄劲旭;张耀鹏;江楠楠;范苏娜;邵惠丽;胡学超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华大学
主分类号: D06M16/00 分类号: D06M16/00;D06L3/02;D06M101/06
代理公司: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代理人: 吕伴
地址: 201620 上海市***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织物 原位 催化 降解 杂质 低碱前 处理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织物的前处理领域,涉及一种棉及棉型织物原位催化降解杂质的低碱前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酶处理后的织物不经水洗直接浸轧含过氧化氢受控分解助剂的过氧化氢漂白液的棉及棉型织物的低碱前处理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酶处理后的织物不经水洗直接浸轧含过氧化氢受控分解助剂的过氧化氢漂白液的、无需强碱煮练的、只需少量用碱调节pH值的棉及棉型织物原位催化降解杂质的低碱前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工业为解决就业、稳定民生、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纺织印染行业排放的印染废水却是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2010年纺织工业废水排放29.8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4.24%,居各行业第3位;排放废水中COD45.20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中COD的11.92%,居各行业第2位。其中,印染废水排放23.80亿吨、排放废水中COD36.10万吨。这些数据表明,印染行业是纺织行业的主要排污源,其废水排放量和排放废水中COD量都占到纺织全行业的80%。

印染布加工量从2005年的362亿米增加到2010年的600亿米,棉型印染布的产量约占印染布总产量的50%,其前处理废水的COD值约占印染行业COD排放总量的60%。所以,在印染工业中,传统的棉及棉型织物印染前处理加工工艺是排放废水和产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棉及棉型织物(棉与其它天然或合成纤维混纺或交织织物)印染前处理的重污染工序主要包括3道化学湿处理工艺:退浆、精练和漂白。其主要任务是除去坯布上的浆料和棉纤维中的天然杂质,以保证后续染整加工的顺利进行。

织布时,为了织造的顺利进行,织造前要对经纱进行上浆处理。上浆对织造是有利的,但却给后续的染整加工带来了困难,坯布上的浆料会沾污染整工作液和阻碍染化料向纤维内部的渗透,因此在染整前处理加工中,要除去织物上的浆料,即退浆处理。目前传统的退浆方法为强碱高温处理工艺。它存在的弊病是:①产生的废水中不仅碱性强(pH>11)、色度深、COD高(退浆废水中COD浓度高达3~6万mg/l),②水耗和能耗大(处理一吨织物的新鲜水取水量为100吨左右);③退浆率低,约为50%~70%。

在染整加工中,棉及棉型织物的前处理中第二道湿处理工序是精练(煮练)。与退浆一样,目前传统的精练方法也为强碱高温处理工艺。煮练的目的是去除棉纤维中的天然共生物如果胶质、蜡状物质、含氮物质、灰份和棉籽壳(籽棉经过轧花后少量轧碎的棉籽壳的残片附在纤维中)等杂质,使织物获得良好的吸水性和较洁净的外观。杂质中棉籽壳的结构致密成分复杂,是棉织物精练工艺中最难去除的非纤维素杂质。

在常规前处理工艺中,烧碱作为皂化剂将果胶、油蜡、蛋白质进行水解,再用表面活性剂将分解物乳化和分散后从棉纤维上去除。但碱对大多数浆料来说没有化学降解作用,浆料溶胀,不易洗脱;同时溶落下来的浆料直接进入水洗槽,随着退浆和水洗过程的进行,水洗槽中的浆料浓度越来越高,洗液粘度越大,浆料容易重新沾污到织物上,因此煮练后必须用大量的清水洗涤,增加了污水排放量,污水COD值高且不易降解。

棉织物经煮练后,由于纤维中还存在天然色素,所以其外观并不洁白,用以染色或印花会影响色泽的鲜艳度。漂白的目的就是要去除这些色素并赋予织物必要的白度。

目前前处理废水COD值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纺织业大多采用混合浆料上浆,人工合成浆料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是混合浆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前处理退浆废水中COD的主要贡献者。PVA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其良好的成膜性、耐磨性、粘合力和化学稳定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行业中。然而,PVA的BOD/COD仅为0.064,大大降低了退浆废水的可生化性,并且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产生了一系列的健康、环境和生态问题。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56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