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C与共聚酯共混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71434.8 | 申请日: | 2012-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徐东;徐永;付天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67/00;C08L67/02;C08L51/06;C08F255/02;B29B9/0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陈世洪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c 与共 聚酯 共混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与共聚酯共混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双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PC),作为一类综合性能优越的工程塑料,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加工流动性差,易于应力开裂、对缺口比较敏感以及耐磨性欠佳、水解稳定性不够高,耐溶剂性能差,耐刮痕性较差,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中会发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与共聚酯共混物,旨在解决现有PC加工流动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PC与共聚酯共混物,由以下原材料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与共聚酯共混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上述PC与共聚酯共混物配方分别称取各组份;
将各组份混合均匀;
使各组份熔融后挤出造粒。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加入共聚酯,从而改善PC树脂的流动性,降低加工成型温度,扩大使用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加入共聚酯,从而改善PC树脂的流动性,降低加工成型温度,扩大使用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C与共聚酯共混物由以下组份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备PC与共聚酯共混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上述PC与共聚酯共混物配方分别称取各组份;
将各组份混合均匀;
使各组份熔融后挤出造粒。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PC树脂优选为双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分子量为25000-30000,此处选用日本出光的PC IR2200。所述共聚酯优选为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此处选用美国伊斯曼研制生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其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和1,4-环己烷二甲醇三种单体用酯交换法缩聚的产物,当1,4-环己烷二甲醇含量少于50%为PETG,当1,4-环己烷二甲醇含量超过50%为PCTG。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与PET相比,多了1,4-环己烷二甲醇共聚单体;与PCT相比,多了乙二醇共聚单体。因此,本共聚酯的性能和PET、PCT大不相同。
其中,所述增韧剂优选为由有机硅、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组成的有机硅-丙烯酸酯类增韧剂,型号为SIM100,由LG化学生产,北京星贝达化工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所述相容剂为由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双官能团接枝改性的POE,型号为T55-GMA,自制而成。其中,所述相容剂由以下组份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相容剂为由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双官能团接枝改性的POE,制备工艺如下:
按照上述相容剂的配方称取各组分;
将所述DCP先溶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再将其与丙烯酸丁酯、苯乙烯溶于丙酮中,得到混合液;
使所述混合液与POE混合均匀,得到含POE的混合物料;
将所述含POE的混合物料投入到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接枝反应,挤出、造粒,得到由丙烯酸丁酯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双官能团接枝改性的POE;
其中,所述熔融挤出工艺条件为:反应段温度为150~180℃,螺杆转速为100~200r/min。
具体地,所述抗氧剂由酚类抗氧剂1076(即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与亚磷酸酯类抗氧剂168(即三(2,4-二叔丁基)亚磷酸苯酯)复配而成,所述加工助剂为润滑剂EBS(即N,N'-乙撑双硬脂酰胺)。
下面列举若干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PC与共聚酯共混物由以下组份按重量百分比配制而成:PC树脂90份,共聚酯PETG5份,增韧剂SIM3份,相容剂T55-GMA1份,抗氧剂10760.3份,抗氧剂1680.2份,润滑剂EBS0.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1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余热锅炉再热烟温动态自校正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