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低压汽提变换工艺冷凝液的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3632.1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8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夏吴;孔秋生;李繁荣;徐建民;任春芳;范建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C02F1/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涂洁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变换 工艺 冷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提变换工艺冷凝液的工艺,具体的说是一种低低压汽提变换工艺冷凝液的工艺。
背景技术
一氧化碳变换生产工艺是煤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合成氨、甲醇及制氢等工艺中一种重要的净化工艺过程。采用水煤浆气化工艺生产合成气的工艺流程中,煤气化进入变换工序的粗煤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汽,这些水蒸汽除部分参与变换反应外,大部分被冷却后成为需要排除的工艺冷凝液。在采用干粉煤气化的壳牌、GSP流程中,由于粗煤气中水汽比比较低,需要补充一部分蒸汽以调整水汽比,故冷凝液的排放量较少。为满足节水、节能的要求,水煤浆流程和干粉流程的工艺冷凝液都将回收使用。
变换工艺冷凝液汽提是变换工艺冷凝液回用的重要过程,主要作用是将溶解在变换冷凝液中的CO2、氨等汽提出来,避免氨在系统的累积,造成设备腐蚀和系统堵塞。变换冷凝液汽提的效果直接影响变换装置的稳定运行。
现有变换冷凝液汽提系统,操作温度约180℃~40℃,操作压力为0.35MpaG~0.8MpaG,汽提气为水饱和态,对碳钢CO2腐蚀严重,同时还应考虑湿硫化氢损伤,对不锈钢应考虑硫化物应力腐蚀、氯化物应力腐蚀。目前,一些项目中由冷凝液汽提塔顶部汽提气送出后的冷却器及其后续的管线及设备均陆续出现腐蚀问题。
现有的冷凝液汽提技术一般从改变汽提工艺流程,采用多塔汽提或是多股进料等方式,而未从操作参数方面着手解决冷凝液汽提所存在的问题。对冷凝液汽提温度、压力未进行严格控制,或是对系统操作压力及温度无法严格控制,导致从汽提出来的CO2、NH3在后续冷凝 过程中,极易形成铵盐结晶物,造成设备、管道的堵塞与腐蚀,严重影响变换单元的稳定运行。
如专利号为ZL 200910098944.6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CO变换中工艺冷凝液的汽提方法》,为了解决变换工艺冷凝液汽提系统发生铵盐结晶堵塞问题,采用了两个汽提塔分别对CO2和NH3进行汽提,避免了CO2和NH3在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延长了变换装置稳定运行的周期,但其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管道、设备堵塞和腐蚀的问题,并存在如下问题:
1)送火炬的汽提气温度低,容易造成碳铵及硫胺在汽提气处理管线上的结晶,设备堵塞和腐蚀问题未能解决。
2)两塔流程,设备多,操作系统复杂,需要分别控制上塔和下塔的操作压力来控制汽提蒸汽的二次分配量和抽氨量,一个塔的压力波动将导致另一个塔压力也波动,容易导致系统操作压力的不稳定。因此,二次分配量和抽氨参数控制比较困难,运行稳定性待考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简便、能提取工艺冷凝液中氨及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能有效的解决碳铵及硫胺在汽提气处理管线上的结晶,设备堵塞和腐蚀问题。
技术方案包括将工艺冷凝液送入冷凝液汽提塔上部, 与低压蒸汽逆流接触,进行蒸汽汽提,将变换工艺冷凝液中的NH3、CO2汽提出来,控制汽提的压力在0.1MpaG~0.2MpaG,汽提后塔顶部出来的汽提尾气经冷却至85℃~110℃后进入尾气分离器。
所述汽提后塔顶部出来的汽提尾气通过空冷器冷却至85℃~110℃。
汽提尾气经尾气分离器分离出冷凝液和尾气,尾气经塔顶排出,冷凝液经塔底回流至冷凝液汽提塔顶部。
发明人对汽提压力进行深入研究,将过去的中低压汽提压力降至 低低压,即0.1MpaG~0.2MpaG,考虑到采用一塔流程,CO2和NH3在同一塔内提取,为抑制结晶反应的进行,降压是比较有效的办法,经过发明人反复研究,在0.1MpaG~0.2MpaG的压力既能保证汽提效果又能最大程度的抑制后续胺的反应和生成。
进一步的,发明人在研发中发现,操作温度对结晶很有影响,系统的结晶主要集中在汽提尾气出塔后管线及设备上,出塔后进行降温的汽提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2和NH3,如果温度降至太低,则极易发生胺盐结晶问题,因此对汽提尾气的降温必须严格控制其温度,即降温至85℃~110℃,若低于85℃则极易产生大量的结晶导致管线和设备的堵塞和腐蚀,若高于110℃则气提尾气中水含量增加,不利于后续系统对尾气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36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