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1815.X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3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兆平;夏永高;陈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C01B25/45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李玉秋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多片片状碳复合磷酸锰锂材料,所述多片片状碳复合磷酸锰锂材料呈放射状排列;所述磷酸锰锂具有式(I)所示化学式:
LiMn1-xMxPO4(I);
其中,0<x<0.2;
M为Ti、Co、Fe、Mg、Al、Cr和Nb中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0.01≤x≤0.1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M为Ti、Fe、Mg、Al和Cr中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碳复合磷酸锰锂的厚度小于等于300nm。
5.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磷源化合物、锰源化合物、含M化合物、锂源化合物、碳源化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混合,得到悬浮液,所述M为Ti、Co、Fe、Mg、Al、Cr和Nb中一种;
在密闭条件下,将所述悬浮液进行加热,得到正极材料前驱体;
在惰性气体气氛中,将所述正极材料前驱体进行焙烧,得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源化合物为磷酸、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磷酸锂、磷酸二氢锂和磷酸氢二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锰源化合物为醋酸锰、硫酸锰、草酸锰、硝酸锰、碳酸锰、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三氧化二锰和氢氧化锰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含M化合物为M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硝酸盐、有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锂源化合物为碳酸锂、氢氧化锂、醋酸锂、草酸锂、磷酸锂、磷酸二氢锂和磷酸氢二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碳源化合物为导电炭黑、碳纳米管、乙炔黑、乳糖、蔗糖、抗坏血酸、酚醛树脂、聚乙烯醇、葡萄糖和多聚糖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柠檬酸、抗坏血酸、硬脂酸、油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氨基酸、曲拉通和磺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源化合物、锰源化合物、含M化合物、锂源化合物中磷、锰、M和锂的摩尔比为(1~1.1):(0.8~1):(0.2~0):(1~1.1),所述含M化合物不为0;
所述碳源化合物的质量为磷源化合物、锰源化合物、含M化合物和锂源化合物总质量的5wt%~15wt%;
所述表面活性剂的质量为磷源化合物、锰源化合物、含M化合物和锂源化合物总质量的1wt%~10wt%。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浮液的固含量为10wt%~50wt%。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的温度为120℃~280℃;
所述加热的时间为3h~20h。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烧的温度为450℃~750℃;
所述焙烧的时间为2h~1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18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