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24683.1 | 申请日: | 2012-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1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吴伟林;何戎辽;谭慧超;宋慧;何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闯红灯 违章 监测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监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案,多采用在每条车道的停车线下埋设一压感线圈,当压感线圈受压时,压感线圈向工控机发出信号,工控机接收到信号后判断红灯状态,如果在红灯时间内,则控制摄像机拍摄证据图,再根据证据图识别出车牌号。这种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只拍摄了一张证据图片,如果车速较快,抓拍到的图片中可能不含有车辆,造成闯红灯照相的证据不足。
还存在另一种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案,即扩大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在车辆到离停车线还有一段距离时拍摄第一张证据图片,在车辆跨越停车线时拍摄第二张证据图片,在车辆驶入路口中后拍摄第三张证据图片。采用这种方案,对每辆违章车辆拍摄的证据图片均为三张,在车辆停止与停车线前并不存在违章行为时,证据图片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这种方法对每辆车至少会拍摄第一张证据图片,产生了大量的无用数据,增加了整个系统的负荷。
还有采用雷达作为触发信号的技术方案,但是由于雷达扫描的整个断面只要有车辆通过即发出触发信号,对触发信号的处理过程非常复杂,并且雷达的成本高,维护困难,无法得到广泛应用。
上述现有方案都只能单纯进行车辆是否闯红灯的判断,无法进一步确认车辆的具体违法类型,也无法在绿灯时监测车辆不按指示标志行驶的违章行为,在功能的完整性上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方案证据采集准确度低、数据冗余量大、成本高、无法进一步确认车辆的具体违法类型、无法在绿灯时监测车辆不按指示标志行驶的违章行为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实施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法的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获取红灯信号时间段,在红灯信号时间段外进行不按导向箭头行驶检测;
B.在红灯信号时间段内检测停车线前车辆的行驶速度V,如车辆行驶速度大于预设值Vy,则对车辆拍摄第一张证据图;
C.检测车辆是否压停车线,如是,则拍摄第二张证据图,并进行步骤D,如否,则停止检测;
D.判断车辆违法类型,并拍摄第三张证据图。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B中,检测车辆行驶速度V的方法为,在车辆通过第一固定点时记录时间T1,在车辆通过与第一固定点相距S的第二固定点时记录时间T2,车辆行驶速度V=S/(T2-T1)。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D中,判断车辆违法类型的步骤为:
(1)检测车辆是否继续行驶,如否,则判定车辆红灯时停车压线,如是,则进行步骤(2);
(2)检测车辆是否跨越调头转弯分界线,如否,则判定车辆违法调头,如是,则进行步骤(3);
(3)检测车辆是否跨越路口中心线,如否,则判定车辆违法转弯,如是,则判定车辆直行闯红灯。
优选的,在拍摄证据图时进行补光。
优选的,所述的步骤A中,不按导向箭头行驶检测的步骤为:
a.记录车辆的行车车道;
b.记录车辆在跨越停车线后的行车轨迹;
c.根据行车轨迹判断车辆是否违章。
优选的,在所述的步骤D后还包括通过第一张证据图或第二张证据图识别车牌号并输出车辆信息的步骤。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方法的机动车闯红灯违章监测装置,包括车速检测模块、拍摄采集模块、通信卫星和中心控制模块,车速检测模块与拍摄采集模块连接,拍摄采集模块和中心控制模块通过无线网络与通信卫星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车速检测模块包括设置于固定点X1的第一压电传感器,设置于固定点X2的第二压电传感器,以及与第一压电传感器、第二压电传感器和拍摄采集模块连接的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的拍摄采集模块包括摄像机、补光灯、红绿灯信号检测器、检测主机和卫星通信模块A,摄像机、补光灯、红绿灯信号检测器和卫星通信模块A分别与检测主机连接,检测主机与车速检测模块连接, 卫星通信模块A通过无线网络与通信卫星连接。
优选的,所述的中心控制模块包括卫星通信模块B、接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控制终端和后备服务器,接收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控制终端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后备服务器与接收服务器连接,卫星通信模块B与接收服务器连接,卫星通信模块B通过无线网络与通信卫星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林海电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46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