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吖啶类氧化物的感光性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516689.4 | 申请日: | 2012-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4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 发明(设计)人: | 宋国强;胡春青;李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3F7/027 | 分类号: | G03F7/027;G03F7/0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常武中路801号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吖啶类 氧化物 感光性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固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有吖啶类氧化物的感光性组合物。
背景技术
紫外光固化是指单体、低聚体或聚合体基质在紫外光诱导下的固化过程,该技术在现代微电子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紫外光固化体系中的光固化组合物主要由单体、预聚物和光引发剂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光引发剂是影响光固化组合物感光性能的最主要因素。
本领域内经常使用的光引发剂是α-羟基酮类化合物,代表性商业化产品Dacocur1173(2-羟基-2-甲基-1-苯基丙-1酮)和Dacocur184(2-羟基-1-苯基环己基-1酮)是经常使用的光引发剂,它们的结构式如下所示:
α-羟基酮类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由于紫外吸收波长短带来的深度固化差的问题和使用添加量大带来的气味问题,针对于这些缺陷的研究是本领域研究的热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吖啶类氧化物作为与α-羟基酮类光引发剂的配方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较高的表面固化和深度固化性能,感光活性高,可降低α-羟基酮类化合物的使用,从而降低气味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有吖啶类氧化物的感光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组分:
(A)1-3质量份的结构如式(I)所示的吖啶类氧化物,
(B)1-6质量份的Dacocur1173、Dacocur184或两者混合物,混合使用时两者比例不限制;
(C)10-80质量份的乙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单体;
(D)10-80质量份的乙烯类不饱和化合物预聚物;
其中,R1、R2、R3分别独立为氢、C1-C10的烷基、甲氧基或卤素。
所述感光性组合物还包括助剂,具体为:颜料、表面活性剂、填充剂、消光剂、流平剂中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该助剂的总含量占组合物总量0.01/100到5/100质量份。
组分(A)的式(I)所示结构优选以下化合物:
所述组分(A)的含量优选1-2质量份;组分(B)的含量优选2-4质量份;组分(C)的乙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单体是苯乙烯、丙烯腈或丙烯酸(酯),其含量优选20-80质量份;组分(D)的乙烯类不饱和化合物预聚物是烯烃不饱和单官能团或多官能团羧酸和多元醇或环氧化物的酯化物,并且其链上或侧基上有烯键不饱和基团的聚合物,其含量优选10-60质量份。
所述组分(C)的乙烯类不饱和化合物单体中的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二醇酯、丙烯酸苄基酯、丙烯酸丙二醇酯、1,6-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丙烯酸酯、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缩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甘油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甘油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酯六丙烯酸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吖啶类氧化物作为与α-羟基酮类光引发剂的配方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较高的表面固化和深度固化性能,感光活性高,可降低α-羟基酮类化合物的使用,从而降低气味性,制备工艺简单,可以代替传统光引发剂应用于光固化配方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感光组合物的配方,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组合物的性能。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是用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而不应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组合物配比:
环氧丙烯酸树脂 60g;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 25g;
结构式(I)化合物 2g;
Dacocur1173 3g;
流平剂 0.05g;
该组合物的制备工艺为:向装有搅拌的玻璃烧瓶内加入结构式(I)化合物2g,Dacocur1173 3g,环氧丙烯酸树脂60g,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25g,流平剂0.05g。室温下搅拌至物料均匀,即得到组合物。
实施例2
组合物配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未经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66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拆卸的LF炉炉盖同步轴滑动轴承
- 下一篇:托圈固定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