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低降解乙酰化产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1520.1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4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洪建国;严伟;李小保;叶菊娣;陈建强;高勤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B3/06 | 分类号: | C08B3/06;C08B37/14;C08H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木质 纤维 生物 降解 乙酰化 产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资源再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用于合成生物基材料的木质纤维原料低降解乙酰化产品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各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将储量丰富且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化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化工产品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木质纤维类生物质的主要组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将这三种主要组分同时进行化学改性,是高效利用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尤其农林废弃物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对木质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主要借鉴纤维素的改性反应,如酯化、醚化、接枝等。但木质纤维主要是以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种物质互为伴生,且其具有特定的微观和宏观结构的天然高聚物,其改性反应机理以及反应产物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变得更为复杂。因此,对木质纤维的改性比对纤维素的改性具有更大的难度。余权英等采用乙酰化的方法对木材表面进行酯化改性,制得了增重率大于40%且可在210℃附近软化的乙酰化木材;章明秋等制备了苄基化剑麻纤维,并用于制备自增强复合材料。然而,此类改性只是对木质纤维原料表面进行了化学改性,其目的是改善木纤维的物理加工性能或与塑料复合时的相界面相容性,均未能实现木质纤维原料中各组分的高效利用。周海云和B.N.萨林等对木质纤维原料各组分进行了完全酯化改性,但由于反应条件均较为剧烈(反应温度较高或加入大量三氟乙酸),易引起产物的降解,不能满足作为生物基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的要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低降解乙酰化产品的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采用多步法对原料进行乙酰化反应,以获得低降解的乙酰化产品(主要为乙酰化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可溶于常见有机溶剂并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热塑性,可作为制备热塑性高分子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的原料。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低降解乙酰化产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质纤维原料粉碎、烘干,得到原料,加入反应器;
(2)加入乙酰化试剂:与原料的质量比为0.06~0.18的浓硫酸、与原料的质量比为7~15的乙酸酐和与原料的质量比为4~16的冰乙酸,40~120℃,反应0.5~5h,固液分离,得固体和上层液;
(3)对所得固体进行重复步骤(2)的乙酰化操作;其中,乙酰化试剂的用量为前一步骤用量的70~90%,得上层液;
(4)向上层液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析出乙酰化粗品,洗涤至中性后烘干,即为乙酰化产品。
步骤(1)中,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为麦秸秆、扶桑枝条、甘蔗渣、玉米秸秆和花生壳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步骤(2)中,浓硫酸、乙酸酐和冰乙酸的用量,优选分别为0.08%~0.14,8~14和6~14。
步骤(2)中,反应温度为60℃~100℃,反应时间为2~4h。
步骤(3)中,数次反应为2~4次。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优点包括:
(1)乙酰化改性条件温和(40~120℃),并采用了多步乙酰化法,将产物及时分离出反应体系,减少了产物的降解,提高了乙酰化产品的特性粘度。
(2)原料各组同时改性;产物溶于反应介质中,固液分离后可直接向液相中接加水,即可析出所需产物,原料各组分得到了充分利用。
(3)产物易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便于加工。
(4)反应试剂(浓硫酸、乙酸酐和冰乙酸)毒性及污染程度低,所得产物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且具备较好的热稳定性和一定的热塑性。
(5)对于木质纤维类生物质改性制备热塑性高分子结构材料或功能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低降解乙酰化改性产品与原料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图2是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低降解乙酰化改性产品与原料的热重图;
图3是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低降解乙酰化改性产品与原料的示差扫描量热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15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