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玉米浸泡效果的乳酸菌接种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5902.8 | 申请日: | 2012-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2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许秀成;佟毅;王文;武桂娟;张蕾;王巍潼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B30/02 | 分类号: | C08B30/02 |
代理公司: |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100 | 代理人: | 魏征骥 |
地址: | 136100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高 玉米 浸泡 效果 乳酸菌 接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玉米深加工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玉米浸泡方法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玉米的浸泡方法采用连续逆流循环浸渍流程,浸渍液是在浸渍罐中逆着玉米加入浸渍罐的,并连续流动,向玉米浸渍时间较长的浸渍罐中定量加入浸渍溶液(新亚硫酸溶液),浸渍液一边在罐内自身保温循环,一边向下一个罐内定量输送,要保证每个罐内的的液面高度;始终保持新的亚硫酸溶液与浸渍时间较长(即将结束浸渍)的玉米接触,而新入罐的玉米与排出的老酸接触,从而保持最佳的浸渍效果。所述老酸是指在浸泡过程中与玉米接触时间较长的浸泡液,浸泡后浸渍液干物质含量在5%-9%,pH3-4,老酸中乳酸含量经检测在1.8%-2.0%之间。
上述浸泡方法存在的缺点是:乳酸对玉米浸渍过程有很大影响,能够促进玉米蛋白质软化和膨胀,缩短浸渍时间,同时乳酸还可通过回收角状胚乳淀粉来提高淀粉的收率。目前逆流循环浸渍流程,一个循环过程中的浸泡罐除加新酸、出浆过程中外,始终在循环泵作用下逆流循环浸泡。乳酸作用的最佳时期就是在浸泡过程中的加入新酸之前,在加入新酸后,随着浸泡液不断循环,临近罐中亚硫酸浓度逐渐升高,亚硫酸浓度高的罐抑制乳酸的生长。在乳酸菌适合生长的时期乳酸积蓄量不够,到加入新酸后抑制乳酸后,循环罐中只有老酸罐乳酸含量才能达到2%左右,其他罐乳酸含量均低于2%,各罐中乳酸含量偏低,使浸泡时间及浸泡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在大生产中影响负荷的提高及淀粉收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提高玉米浸泡效果的乳酸菌接种法,以解决目前玉米的浸泡方法存在的在加新酸后乳酸含量低,进而在大生产中影响负荷的提高及淀粉收率的问题。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下列步骤:
(一)在现有玉米浸渍罐组中,增加一个老酸罐,该老酸罐通过管线、阀门及泵与现有的玉米浸渍罐组的各个浸渍罐连接,使循环浸渍罐组中老酸通过压差进入该新增的老酸罐,该老酸在该新增老酸罐中放置7~9个小时,温度50℃,乳酸含量达到2.2%~2.6%;
(二)检测浸泡四个小时以后的各浸泡罐的SO2值,对SO2值在100ppm~200ppm的浸泡罐添加新增的老酸罐中的培养后的老酸,按照浸渍液:培养后老酸=30:1的重量比例加入,且保持老酸罐液位不变。
本发明通过将老酸独立培养,继续提高其乳酸含量,再按比例接种回到浸渍液中,因SO2浓度不同乳酸菌生长速度不同,产生乳酸量不同。经实验证明浸渍液的SO2值在100ppm与200ppm之间时,接种后本发明老酸后,乳酸增长明显,乳酸含量平均可提高0.06%。这样乳酸增长后的浸渍液后续再加入新酸后,虽然抑制了乳酸生长,但是因为在前期有一定乳酸量的积累,能够保持循环罐中所需的乳酸含量。通过此种接种后浸泡罐中乳酸含量可以提高0.06%,保证了玉米浸泡效果。一个循环过后,浸泡好的玉米破碎后,麸皮中淀粉含量可以降低1%,淀粉收率可以提高0.15%。
本发明通过大量模拟浸泡实验,找到制约乳酸菌生长的因素,通过实验找到提高浸渍液中乳酸的方法,最终确定在大生产中的接种加入最佳时期及加入量,得到了大生产中提高浸泡液中乳酸含量最佳方法,提高了浸泡效果和淀粉收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不同SO2含量区间接种后乳酸增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在现有玉米浸渍罐组中,增加一个老酸罐,该老酸罐通过管线、阀门及泵与现有的玉米浸渍罐组的各个浸渍罐连接,使循环浸渍罐组中老酸通过压差进入该新增的老酸罐,该老酸在该新增老酸罐中放置7个小时,温度50℃,乳酸含量达到2.2%;
(二)检测浸泡四个小时以后的各浸泡罐的SO2值,对SO2值在100ppm~200ppm的浸泡罐添加新增的老酸罐中的培养后的老酸,按照浸渍液:培养后老酸=30:1的重量比例加入,且保持老酸罐液位不变。
实施例2
(一)在现有玉米浸渍罐组中,增加一个老酸罐,该老酸罐通过管线、阀门及泵与现有的玉米浸渍罐组的各个浸渍罐连接,使循环浸渍罐组中老酸通过压差进入该新增的老酸罐,该老酸在该新增老酸罐中放置8个小时,温度50℃,乳酸含量达到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59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