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地形车用轮胎胎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93937.8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1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18 | 分类号: | B60C9/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2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形 轮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胎体结构,特别指使用于全地形车(All Terrain Vehicle)前轮的轮胎胎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的全面发展,全地形车(All Terrain Vehicle)作为一种新兴的车辆类别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特别是运动型的全地形车,越来越多热爱运动的消费者将其作为一种娱乐休闲运动的首选车型。而全地形车使用地形有其特殊性,常用在深林,碎石等恶劣地形下行驶,因而常发生轮胎被外物割伤、刺破的情况。
考虑全地形车车辆使用地形的特殊性,现在运动型的全地形车开始在前轮采用嵌套支撑材料设计以提高轮胎的抗穿刺性能,但却因为增加了轮胎部件的重量而造成车辆行驶的油耗增加。另支撑材料需在安装轮辋之前装入轮胎内型腔,然后装上轮辋并充气使用。此种方法安装使用较为复杂,且需要消费者携带相应的装胎工具,影响车辆使用的便携性,不能满足一般使用者的操作使用需求。目前轮胎嵌套支撑材料常采用泡沫嵌件或橡胶球。泡沫嵌件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若采用多个泡沫嵌件时,安装后易因彼此摩擦力较大而引起泡沫粘连,造成轮胎使用时的不平衡现象,同时其散热性较差,易导致嵌件变形,影响轮胎行驶的平衡性。若采用一个整体的泡沫嵌件可以很好地防止以上问题,但易影响到整车的悬挂缓冲系统的性能。若采用橡胶球时,橡胶球在轮胎被割伤、刺破的同时易被外物一同刺破,余下部分完好的橡胶球仍可支撑负载使用,但会造成轮胎的不平衡,从而产生摆动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降低轮胎直线行驶稳定性与操控性的同时又能提高抵抗外物穿刺破坏能力的全地形车用轮胎胎体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地形车用轮胎胎体结构,该轮胎包括胎冠部、位于胎冠部两侧的胎肩部及两胎肩部下方的胎侧部,在轮胎本体的内侧设有一保气层,在轮胎保气层的外侧设有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帘纱层,该帘纱层的两边是绕过钢丝圈向外翻卷包置于帘纱层上形成胎唇部;其中:在帘纱层外侧或中间增设一抗刺扎层,且该抗刺扎层设置于两胎肩部位之间,抗刺扎层为浸浆短纤维和橡胶的复合材料。
所述抗刺扎层的端部与胎冠部的径向距离与轮胎断面高度的比值为0.3~0.7。
所述抗刺扎层的端部与胎冠部的径向距离与轮胎断面高度的比值为0.45~0.65。
所述抗刺扎层的厚度为1~15mm。
所述抗刺扎层的厚度为2~8m。
所述浸浆短纤维为尼龙、聚酯或凯芙拉材质。
所述浸浆短纤维长度为1~20mm。
所述浸浆短纤维长度为2~6mm。
所述抗刺扎层的纤维含量为10~60%。
所述抗刺扎层的纤维含量为30~50%。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通过于两胎肩部位之间设置的抗刺扎层,可以提高轮胎抵抗外物穿刺破坏能力;另外,不同纤维含量交织构筑成的纤维-橡胶复合材料抗刺扎层可提升轮胎胎冠部和胎肩部的强度,同时使整个轮胎本体不会显得太僵硬,确保最易破坏的胎冠部和胎肩部达到最佳的强化效果,在不降低轮胎直线行驶稳定性与操控性的同时又能进一步提高轮胎抵抗外物的穿刺破坏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轮胎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轮胎的抗刺扎层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轮胎本体1 保气层2 帘纱层3
钢丝圈4 抗刺扎层5 胎肩部6
胎冠部7 胎侧部8 胎唇部9
浸浆短纤维51 橡胶5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全地形车用轮胎胎体结构,该轮胎包括胎冠部7、位于胎冠部7两侧的胎肩部6及两胎肩部6下方的胎侧部8,在该轮胎本体1的内侧设有一保气层2,在轮胎保气层2的外侧设有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帘纱层3,本实施例采用两层帘纱层3,该帘纱层3的两边是绕过钢丝圈4向外翻卷包置于帘纱层3上形成胎唇部9。在帘纱层3外侧或中间增设一抗刺扎层5,且设置于两胎肩部位之间。
该抗刺扎层5的端部与胎冠部7的径向距离H1与轮胎断面高度H的比值为0.3~0.7,优选为0.45~0.65。若抗刺扎层5的端部与胎冠部7的径向距离H1过大时将导致整个轮胎本体偏硬,影响轮胎行驶的舒适性;若抗刺扎层5的端部与胎冠部7的径向距离H1过小时将无法充分地发挥其抗刺扎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39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