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场范围内鲁棒多波束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7247.1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8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廖艳苹;焦艳敏;陈立伟;刘玉梅;汤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38 | 分类号: | G01S7/38;G01S7/42;H04B7/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场 范围内 鲁棒多 波束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阵列信号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近场鲁棒多波束形成的方法。
背景技术
波束形成算法实质是天线阵列对准某一特定方向接收信号并处理,使得传感器阵列的输出信号性能最佳,进而达到实现空间指向性的目的,信号与干扰噪声的比常作为衡量算法优劣的标准。随着阵列信号处理的发展以及实际应用的需要,单一方向指向的波束形成算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同时对多个方向上的来波信号进行接收并保证波束形成方法的鲁棒性,改善波束形成方法输出性能已经逐步成为波束形成方法研究的主要方向。由于多波束形成方法在多目标多任务信号接收上的优势,其在海洋探测、雷达以及卫星通信等领域有着较高的实用性。
多波束形成方法一类是Victor I.Djigan在第九届东西设计与测试讨论会(ESDTS)上发表的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in multi-beam arrays文章中使用子阵列模型实现多波束的接收方法。在文章中使用递推最小二乘法(RLS)对每个来波信号分别进行优化。在对某一方向进行优化时,其他方向上的信号都被当作干扰信号抑制掉。优化后会形成不同的权重向量,然后综合输出,可以得到所有的信号。采用子阵列模型的多波束接收需要阵列有较多的阵元个数,应用起来不方便,不容易调整,而且在信号采样时可能会出现不同时性,这样子信号输出就不能保证最优。为了改善子阵列模型在多波束形成方面的不足。另一类为YuLei在文章A Robust Adaptive Beamformer for Multi-path Signal Reception中采用的一个天线阵列完成多个信号的接收。这种只使用一副天线完成多个信号的接收方法相对于前者来说,接收信号时只需要对不同的算法进行优化,而不需要硬件的调整,阵列也不需要很多的阵元个数,减少了优化过程中的数据量,相比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Yu Lei采用的方法主要思想是将整个空间域分成相互独立的几个部分,在每个小空间内假定都有不同的来波信号,然后在每个小空间域中都利用适用于导向向量失配鲁棒波束形成方法进行优化。每个空间内的优化都是互不影响的,这样一方面保证了信号接收的鲁棒性,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每个空间域的信号信息可以完全采集,提高了信号的输出性能。虽然Yu Lei的方法实现了对多信号的接收,不过由于提高信号接收的鲁棒性,在算法优化过程中,将实际导向向量约束在一个不确定集中,然后对不确定集进行处理,而实际应用中,不确定集边界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算法的性能。不确定集的确定会使得一定范围内的信号无法正确检测,即相邻的信号间隔过小,该鲁棒性算法将不能很好的分辨每个来波信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信号接收的鲁棒性,减小导向向量误差对算法性能的影响,能够抑制干扰和噪声对输出信号的影响,在干扰方向上产生较深的零陷的鲁棒多波束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1)确定信号源,接收天线阵列的位置参数,以及相关的环境参数;
(2)利用近场与远场环境对信号的影响,确定近场球面波信号以及导向向量;
(3)确定评估信号接收性能的指标,即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准则;
(4)通过最差环境下鲁棒波束形成方法过程,确定源信号可能的来波方向,求得此时阵列天线的权重向量;
(5)对经过检测后存在信号的范围进行空间扫描,采用旁瓣功率最小化准则确定该范围内源信号的精确位置得到此时的权重向量;
(6)使用上述步骤中得到的两个权重向量分步对源信号进行接收,实现来波信号的精确定位。
所述的最差环境下鲁棒波束形成方法是将所有可能的实际导向向量看作一个不确定集,而对不确定集中的所有向量进行期望响应无畸变输出,可以转化为对不确定集中向量对应的实际响应值的最差性能进行最优化,转变为最差环境下鲁棒波束形成问题。
所述的对经过检测后存在信号的范围进行空间扫描的方法是在同一时刻对存在信号的空间域逐点进行采样,求相应的旁瓣均方响应,然后使得该响应最小,进而求得此时的最优权重向量,用以获取精确的信号来波方向以及对应的输出性能。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72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