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片状微米级镍粉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85344.7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21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盛勇;龙泽彬;陈贵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1/00 | 分类号: | B22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片状 微米 级镍粉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细金属粉体的制备工艺,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片状微米级镍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材料超细后呈现出来的各种优良的理化性能,为新材料的研发和传统材料的重新组合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由于片状镍粉具有特殊的二维平面结构,较大的径厚比,因而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反射能力和优良的导电性能、特殊的屏蔽效应以及显著的反射微波和光波的能力,被应用于导电浆料、防电磁辐射涂层以及军用雷达波隐身涂料等特殊领域。采用通常的还原法虽然得到了纯度很高的镍粉颗粒,但对于尤其以导电导磁性为主的具体应用而言,由于颗粒间的接触面积很小,其导电导磁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通过层状的多面积堆积,才能充分地发挥导电性,而片状的超细微粉是实现上述特性的最佳型貌。但要实现对颗粒镍粉进行精细的超细片状造型和表面积的有效控制,是目前制备特殊用途镍粉的技术难题。因此,整体呈薄片状,径厚比较大,片厚范围在1微米以下的超细片状镍金属粉末,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片状微米级镍粉的制备方法。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片状微米级镍粉具有较大的径厚比,较高的接触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磁性等性能,能满足电子屏蔽材料、磁存储以及多功能导电涂料等应用的特殊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但具有较高表面能、较高径厚比、不易团聚且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的片状镍粉的制备工艺。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取镍含量大于99%,颗粒的粒径分布在2-10微米的镍粉原料100份,按成分质量比,棒磨介质的硬脂酸0.05-1份,乙醇10-70份,所述成分质量比最好为镍粉原料100份,硬脂酸0.1-0.5份,乙醇20-60份。镍粉原料与棒磨介质混合后放入柱型棒磨机内棒磨,棒磨过程中控制温度在2-20℃,棒磨时间在2-5小时,所述棒磨过程中温度最好控制在5-15℃范围,棒磨时间最好控制在3-4小时,取出物料后在室温下采用真空干燥后即得片状微米级镍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取镍含量大于99%,颗粒的粒径分布在2-10微米的镍粉原料100份,按成分质量比,棒磨介质的硬脂酸0.05-1份,乙醇10-70份,镍粉原料与棒磨介质混合后放入柱型棒磨机内棒磨,棒磨过程中控制温度在2-20℃,棒磨时间在2-5小时,取出物料后在室温下采用真空干燥后即得片状微米级镍粉。按成分质量比,以镍粉原料100份,硬脂酸0.1-0.5份,乙醇20-60份为最佳。棒磨过程中以温度控制在5-15℃范围为最佳,棒磨过程中以棒磨时间控制在3-4小时为最佳。
上述方法制备的片状微米级镍粉具有较高的接触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和磁性能,能满足电子屏蔽材料、磁存储以及多功能导电涂料等应用的特殊要求。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1:
取镍含量大于99%,颗粒的粒径分布在2-10微米的镍粉原料1千克,棒磨介质的硬脂酸5克,乙醇500克,镍粉原料与棒磨介质混合后放入柱型棒磨机内棒磨,棒磨过程中控制温度在5-10℃,棒磨时间3.5小时,取出物料后在室温下采用真空干燥后即得片状微米级镍粉。得到的片状镍粉粒径均匀,流动性好,片厚小于1微米。
实施例2:
取镍含量大于99%,颗粒的粒径分布在2-10微米的镍粉原料1千克,棒磨介质的硬脂酸10克,乙醇400克,镍粉原料与棒磨介质混合后放入柱型棒磨机内棒磨,棒磨过程中控制温度在5-10℃,棒磨时间3小时,取出物料后在室温下采用真空干燥后即得片状微米级镍粉。得到的片状镍粉粒径均匀,片状直径在5微米左右,径厚比大,流动性好,片厚小于1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53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表达的AAV重组病毒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针孔挂面及其制作方法